“周爷爷,你说这只雕鸮为什么这个时候放飞?”
在放飞人群当中,一位小学生好奇地问。
“那你认为什么时候放飞合适?”
“我觉得它至少提前一个月放飞。”
“这放飞鸟也需要时机成熟。因为一个月之前,它还没有长大,就像你们一样,它们那个时候还是未成年,还不具备野外的生存能力。过早放飞,它们的生命就会很危险。我这可不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而是之前我们都做过这方面的监测,提早放飞的那些鸟普遍的生存率都不是太高。”
即使受到门票收入的影响,周志民在放飞鸟时,还是认真地对具备放飞条件的鸟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筛选。
同学们亲历了放飞鸟的过程,大家一个个都是非常开心。
组织这样的活动,校长也是感到分外高兴。
忙乎一天,看到这些鸟类都重返蓝天,周志民的心情也如同一个孩子一般。
晚上七点多钟,周志民接到一位市民送来的鹈鸊。
它的颈部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刮开一道口子。
周志民初步诊断需要立即对它进行手术处理。
可是在对它伤口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周志民和这位市民根本就把持不住。
仅仅是处理伤口,它就这么不配合,接下来还需要对它的伤口进行缝合,周志民觉得救治的难度非常大。
“要不再找个人过来帮忙。”
送鸟的这位市民说道。
“以往这个时间,这山上人还能有两个人。可在疫情期间,连个人影都没有。”
情急之下,周志民还是将这条消息发到朋友圈,并将自己的电话号码附在这上面。
“能有人来帮忙吗?”
“试试看吧,总比咱们两个人在这里强。”
消息发出五分钟之后,就有人给周志民打来电话。
“不行,等你赶来,这只鹈鸊的命基本上都保不住。”
从这开始,周志民的电话就成了热线电话。
可是大家距离百鸟园都比较远,周志民不得已就放弃让他们来帮助的这种念头。
“周哥,你这电话真是难打,我是连续打了好多遍电话才打进来,不知道你要帮忙的人有没有什么技术要求?”
“没有,多来几个人就行。”
放下电话,陈村长就拉着一家三口就直奔百鸟园而去。
每个人都各负其责,照明的、引线的以及帮忙固定的,在几个人的忙碌之下,历时一个多小时,总算是将它的伤口给彻底缝合,缝了二十多针。
“周哥,怎么样?它能成活吗?”
“就看它自己的造化啦,我也是没有任何的办法。”
说实话,周志民是真心不愿意救治这种鸟,是否成活还不好说,但是为了救治它,周志民还不知道需要下多大力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