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书肃然起身,“走,去瞧瞧!”
城南大街上都是人,他们过不去,只能从城西登上城墙,在城墙上绕行。
天已经黑尽,李暮霭老远就看见南城门下泛着一片火光。
百姓们聚集在城楼下,手里举着火把,高喊着:“狗官偿命,狗官偿命!”
城南大街上人头攒动,城中的百姓近乎都到了这儿,街上花灯还没撤,却已远不及这些火把耀眼夺目。
宋知府正在城楼上主持大局,见王尚书来了,急匆匆迎过来,“尚书大人。”
城墙上站满了官差,甚至还有弓箭手。
王尚书见此情形,斥宋知府道:“你们这是做什么,把弓箭收了,把兵都撤了!”
宋知府骇然:“尚书大人,把人都撤了,万一这些暴民闹起事来,我等镇压不住如何是好?”
楼下的百姓一直在愤恨地喊:“狗官偿命!”
声音如雷霆一般,响彻了整座欣州城。
李暮霭心下震撼,只觉那片火光犹如他们心中的怨气,若不能及时平息,恐会一发不可收拾。
宋知府厉声喊道:“都住口,再敢聚集闹事,将你们按乱民处置!”
百姓们不仅不怕,还喊得更加大声。
王尚书俯瞰着城楼下的百姓,他们的声音一声盖过一声,振聋发聩。
宋知府十分难堪,又斥百姓们道:“尚书大人在此,谁敢造次,都住口!”
王尚书愤而言道:“你住口!”
宋知府躬身作揖,往后退了退。
王尚书看向城楼下,抬手招了招,“诸位都静一静。”
百姓们见有大官来了,陆续停了下来。
“本官从胤安而来,奉君上之命前来赈灾,除治瘟疫,路上耽搁了些时候,来迟了,让诸位饱受苦难,本官在这儿先给诸位赔罪。”王尚书俯身揖手,向百姓们行了个大礼。
王尚书如此,周围的官员都是一惊,“尚书大人……”
李暮霭偏头对夏无念喟叹:“王尚书果然是个明白人,难怪先帝说他堪当丞相,他比郭老狐狸清醒多了,知道百姓想要什么,当官的应该做什么。”
夏无念压低了声音说:“他从前是摄政王的肱骨,转投君上之后,君上对他没有半分猜忌,便是认可了他的为人和治世才能。”
李暮霭点了点头。
从前她在重华宫学过,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重华宫的一大职责便是替君上留心万民,谨防百姓对朝廷生怨,因怨生反心。
如今民怨沸腾,宜疏不宜堵,王尚书这么做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