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天象引起的政潮,俨然暗流汹涌。
金商门奏对掀起了新一轮的党争,而后是两经对决。
宫内开支无度,天子、太后卖官弼爵,地方官僚贪墨、欺压百姓。
这些尖锐的问题,没有人敢摆放到明面上。
盖升刚刚被弹劾,进行了收敛。
他不适合继续出面,否则会被士族群起而攻之。
皇帝又缺钱,他有需要!
那么作为臣子,自然而然为君分忧。
益州刺史郤俭迎难而上,填补了盖升的空缺。
这下子好了,好不容易老实下来的板楯蛮,也就是賨民造反。
他们是益州巴郡的土着,从秦灭巴蜀时,就进入中原王朝的统治。
汉太祖刘邦入蜀时,曾征召板楯蛮征战。
他们对大汉是有功的!
奈何郤俭不管这些,他只要钱财,填补天子内府的空虚。
司徒杨赐没有单独弹劾郤俭,而是借机弹劾鸿都门学。
曹操上朝,注定风起云涌。
他既出身鸿都门学,又和今古经文两派有所关联。
作为熹平石经的参与者,又以辩难战胜太学诸生。
曹操在经文方面,独树一帜。
他的“玄学”处于萌芽的状态,还没有足够的信徒,支撑起学术浪潮。
天子喜怒无常,实在风向难测。
曹操穿戴齐整,沿途和父亲曹嵩会合。
“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经学之争,孟德不要介入其中。”曹嵩叮嘱道。
“曹家不是经学家族,杨氏和袁氏要拉拢,反倒是好事。”
“这说明曹家在经学的大雅之堂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曹操解释后,曹嵩心情复杂,浑身都很刺挠。
莫非。
这还是一场千载难逢的机遇?
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要是拉拢曹家,肯定会扶持曹家成为经学家族。
曹嵩只是考虑如何远离纷争,却没有考虑到里面蕴藏的机缘。
“为父不管了,孟德你好好斟酌。”
曹嵩慷慨入殿,和同僚寒暄。
他是守成之人,曹操则是勇于开拓。
或许曹家真的能够迎来一次发展的浪潮,只是需要经过一次严峻的考验。
曹嵩只需要查漏补缺,给家族留一条退路即可。
剩下的交给曹操去折腾!
三公九卿地位尊崇,他们先入崇德殿,占据上首。
尚书令处于空缺的状态,因而尚书台以卢植、梁鹄为首。
“三独坐”还剩下司隶校尉曹操、御史中丞萧瑗。
曹操对御史中丞萧瑗非常陌生,不过既然他和韩馥一起上书,很可能是汝南袁氏的门生。
御史中丞是“御史台”高官,东汉不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就是大哥,相当于检查长。
各地的“州刺史”,都是御史台在地方的小弟。
唯有司隶校尉超然物外。
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都是位卑权重,在三公九卿之下。
在这种正式的场合中,三独坐只能给三公九卿当小弟。
尚书台的长官,一般是尚书令,或者三公、上公等,录尚书事。
历史上荀彧担任“尚书令”,连三公都不是,却能成为大魏文官之首,可想而知这个位置职权有多重。
魏国的三公则是王朗、华歆之流,他们在士族中很有名望。
但只要没有录尚书事,都是位高而无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