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半程看着屋里两个人碰了一下碗,同时饮尽,像是达成了什么协议。
封彦走到窗边,笑着看他的阿意,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你想怎么做?”封彦没有动,背对着问荔逴。
“正月初一,我会来跟你一起过年。”
“嗯!啊?什么?你说什么?”封彦诧异地回头看她。
“然后初十夜宴,我会让你得到赐婚的旨意。”
“和谁?”
“你准备好转让的契据,我也不全要走,我要北市所有的铺面,你手上的乐坊,脂粉、酒楼、药材、成衣、布庄、漕运、冶炼、米粮、军械、赌坊的全部生意,还有城郊的园圃和帽峰山的温泉庄子。金银玉器、盐庄、古玩的生意留给你,这些我不懂,其他的田产我也不要。”
“感觉今天即使我不请你,你也会找上我。”
荔逴笑的天真无邪,但这心思却深不可测。
“远离那些生意,你该会换到不错的前程。”荔逴又喝一口酒。
“如果纪王府的人死绝了,你回去继承所有的恩赏,接管王府的事务,怕也没时间管那些费心伤神小生意。”
“口气不小,那么多生意,你一个人,管得过来吗?”
“你好像觉得不划算。”
“我如何信你?”
“你的阿意信我。”
“如果把我这些都给你,再要几人性命,可不可以?”
“何人?”
“阿意的嫡母和那几个哥哥。”
“如果他们死了,你的阿意会伤心吗?他表面冷着脸,可是很心软的。”
封彦又望向窗外的阿意,“会吧,可能以后也不会原谅你和我。”
“好,送你!这个,送我!”荔逴指着桌上的一盘肘子。
回去的路上,马车走的平稳多了,荔逴端着盘子,汤汁都没撒一滴。封彦看着荔逴捧盘子,总是想逗她,荔逴伸腿抵着他脖子,直到回到杏林春苑才松开。
玉清嫂和桑羽看见荔逴一跳一跳地回来,终于舒了一口气,接过她手中的盘子。
“这是诊金?”鹤塘认得那马车和小厮,可从没听说那泼皮有固定的女眷,他不禁审视荔逴。
“嗯,送我的,过节嘛,大户人家不在乎的。”
“什么病症?给谁看的?”
“失心疯吧,我也没诊脉。他家里没有女眷,就是问了问他心上人的事。”
“不会是你吧?”鹤塘急得拍案而起。
“不是,他好男色,他问的是他。”荔逴拉着师哥的袖子,看向了端着碗筷正在嚼着什么的柳半程。
柳半程看向桑羽,拨浪鼓一样地摇头。
“难怪他二十几岁也不娶妻。”
荔逴成功祸水旁引,笑着低头吃饭。药童们和医仙却一句没听见,开心专注地抢着肘子。
“灶糖呢?还有吗?”
医仙把身子缩起来,但是圆润的肚子却一点也收不进去。
“师父都吃了。你等下给他搭个脉,不要积食了。”
“都吃了?你们也吃了吗?”荔逴环顾大家。
“我就吃了一口,还是玉清嫂分给我的,我刚刚要是知道你没吃到,肯定就给你留着了。”
“师哥怎么不给师父搭脉,还等我回来?”
“我怕我被气得也积食。”
“灶王爷要被师父齁死了!”荔逴被气笑了。
一屋子人说说笑笑,吵吵闹闹,荔逴很久没有过过这么开心的节日了。
第二日,赵封彦亲自上门来找荔逴,带着一箱的文书契据。是荔逴要价的一半,药材、脂粉、成衣和北市铺面的地契,其他的,要在初十那天接到赐婚旨意后才能给一部分,剩下的,要在纪王府上一并交托给她。
荔逴觉得封彦很是爽快,封彦觉得荔逴又疯又坏。看到文书契据没有丝毫的市侩贪财的嘴脸,拿了这些也不知道要干什么,不过总归这第一批她总是用得上的。
“北市很是萧条,一般百姓都喜欢在西市和南市买东西,北市多库房,地方虽然大,但是穷苦人居多,流氓地痞多混迹在那里。”
“我知道。”
“你不要把东西卖得太贵,更不要陷自己于险境。”
“好。”
“距初十,不过十余天时间了,你有把握?”
“我有。你带我去巡铺子吧,汴京城我不熟。”
“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这里活了十余年。”
走到街上,荔逴侧身看着封彦施粥的粥棚。
“这样的粥棚你有几个?”
“还要几个?每天煮粥的米超过1石,你要知道,阿意的祖父位居宰府,37岁入中枢,一年的俸禄不过百户食邑,也就50石而已。而且我敢保证,全城的粥棚,只有我这里不掺霉米、陈米,所以这里人特别多。”
“好,给我吧,我自己出米粮,除夕那天开始。你这么管理,人挤人非出事不可,也得不到好名声。”
封彦跟荔逴上了马车。
“刚才我就想问,你知道这么多铺子生意需要多少钱周转吗?不是开门就能人流如织,往往会有积压的货物和货款。”
“我知道。”荔逴掀开车帘往外看沿路的人群和铺子。
“初五,我找来几个管事,给你认识认识。
“好。”
“初一,你真的会来跟我一起过年吗?”
“嗯。”荔逴放下车帘,笑着看封彦,就像她这个年纪本来该有的样子。
荔逴白天跟着赵封彦看铺子、看生意,封彦将生意打理得极好,地段便利,账目清晰,掌柜规矩,来往的客人并不少。晚上,她教桑羽看账本,打算盘,拿着真的账本,学起来自然也很快,而且荔逴一直认为桑羽很有数术天分,教得很是用心。白天桑羽也不再帮忙洒扫医馆,而是到处帮荔逴看铺子田地,打听好的泥瓦工匠。
琴鹤塘爱吃玉清嫂做的饭,之前他们一屋子男人,对付一口吃食也觉得没关系,自从玉清嫂主理了厨房,他们再吃不惯酒楼的饭食,更别说他们自己张罗的了。他看着荔逴这几天总往外跑,晒药时总叫上玉清嫂教她分辨。都说药食同源,玉清嫂学起来也是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