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水县县衙后面的宅院是专门给历代县令官眷所居之所。
房子不大也就两进,北边正房最中间的是祖堂,多放置诸位祖先的牌位,目前供着的除了祖父祖母的牌位之外,贾安还特地在旁边一扇隐蔽小门里放着自己生母的牌位,以便每年清明可以上香悼念。
祖堂旁边有两间耳房,东边一般多为祖父母居住,若是贾茁和孙氏过来便会住在那里,所以此处并未住人,只是稍微布置打扫一番便让人封存。
贾安现在就住在西耳房那里,因为自己现在当家做主,原来碧竹苑的名字便不太适宜,贾安想了想,重新取了一个繁安院。
南边倒座房贾安打算用作平日往来接客处理公务,还有孩子们念书的地方。
念书的话专门圈了一处小院,还在旁边寻了一处房间,用作之后夫子的住所,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百城居。
东厢房是长子贾涵的住所,西厢房则是贾澹的住所,只是贾澹现在年纪还小,西厢房先空着,等到要读书了,再搬到西厢房去住。
贾涵的住所被贾安取作昌明斋,西厢房则被贾安唤作静心阁。
至于贾如晴,贾安想了想,在繁安院后边的稍间里收拾出一间房子作为她居住的地方,等到以后贾如瑶回来了,再命匠人们在后面圈出一处地方建个小院子,让她们姐妹二人居住。
后面的后罩房则是几个通房姨娘住的地方。至于那些仆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住在倒座房,另一部分则住在后罩房后面的一排平房里面。
院子的中心有一棵特别高大的梅树,正巧长出了不少花骨朵,估计胡幼繁到时就能看到盛开的梅花了。
贾安处理好公务回到繁安院中,阿沅早已整理妥当,望着丰收的饭菜,贾安饿得肚子咕咕直响,速度极快却有条不紊的想用饭菜。
阿沅在一旁静静的服侍,等到贾安用好饭后,摆摆手令下人撤走收拾好桌面,他则服侍贾安净手。
“院子都收拾妥当了吗?”
阿沅一脸殷勤:“回主子的话,按照奶奶、三少爷、三小姐的品味布置好了。此外,也命泥瓦匠修缮好了漏水漏风的后罩房,可以住人了。”
贾安满意的点点头,也不知前任县令是怎么搞的,还是说他压根就没有在这后面的宅院中居住过,这么大的院子能有那么多错漏之处。
不过好在经过几日来的修缮,这座他即将要住三年之久的房子,总算修缮完毕。
翌日,贾安再次来到衙门,如今天气愈发寒冷,若不在房间里多生几个火盆,恐怕都要冻的人手脚直打颤。
贾安这里还好,总能买着炭火,但外面那些平民百姓可就不一样了。想到这里,他唤来班头陈大高。
陈大高从外面走进来时,带来一股寒气,贾安正坐在上面看卷宗冷不丁的被这寒气吹个正着,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属下见过大人。”贾安立刻让人端来烫好的热酒,陈大高一闻到酒味便双眼放光,直接伸进热水中,不顾自己手上的冻疮,拿起酒壶一饮而下。
“多谢大人,这到了冬天的就得喝酒,这身子才有力气可使啊。”
贾安无奈的摇摇头,起初发现这群衙役嗜酒的习惯后,他也想过让他们改掉,但却发现这北地的寒冷着实让人吃不消,就算给他们发了足够厚的棉衣棉袄,这些人也没有愿意出去巡防的动力,若强行压着他们出去,只怕会就此心生怨恨,倒不如限制他每天的饮酒次数,既能吊着他们的胃口,又免得真的喝醉了闹出什么事来。
“前些日子我让你们去调查县那些个贫民窟房子的情况,还有城中百姓炭火是否足够调查出个所以然来了吗?”
陈大高又饮下一口热酒,拍拍胸脯:“大人放心,这点小事儿还难不倒大高,我早就已经调查好了。”
见贾安颇有兴趣的坐直身体,陈大高款款而谈:“城中不比乡下,乡下人到处都可以捡来柴火生火,那城中就只能秋日里买的柴火木炭作为生火的原料,那些个手里有余钱的自然不怕,但是若是手头拮据的多半也只能买最冷那几个月的炭火,就这还得每天省着点用。”
“我仔细巡查过那些人的炭火数量,最多只能保证他们在最冷的那段时间可以冻不死,但像大人这般温暖的如春季一样是不可能的了,而且怕就怕那些人因为过度俭省不肯轻易使用炭火而冻出病来,然后越冷就越不敢烧炭,最后直接活活冻死,这样情况往年也不是没有过。”
“而且像那些贫民窟,怕的还不只是炭火不够,最怕的就是大雪纷飞的日子,这雪压断了房梁,直接给塌下来,到时候会砸死不少人的。”
贾安闻言皱眉,他问道:“这些人就没想过修下房子?”
陈大高顿时哭笑不得:“哎呦,大人啊。他们手上要是有那个闲钱,肯定早就修过了呀,最多也不过就是每年缝缝补补,去江边割些茅草铺在房顶上,墙上挡挡风罢了。”
这样下去可不行,若真按照陈大高所说,那今年冬天还不得冻死不少人。
贾安忽然想到什么:“这附近有没有那种已经荒废了的寺庙道观之类的?”
陈大高在脑海中思索一阵,还真让他想到了一处地方:“有有有,还真有。在咱们县西边就有一处寺庙那儿,原本香火还挺旺盛的,不过后面不知怎的,里面的大师一个个都走了,就剩下一个残垣断壁放在那。”
贾安立刻下令:“陈班头,麻烦你带几个人过去看看那处寺庙情况如何?还能不能用?面积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