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围炉饮酒谈大计
过年的前一天,京城下起了雪,一夜之间就堆积了两三尺厚。
徐府里大多都是江南人,一辈子也没见过几次下雪,看到堆积的雪块更是头一次,纷纷来到院子里看雪景。
屋子里,徐经和唐寅还有曾初九等人围坐在炉边喝着酒。
院子里红英带着绿柳和兰月几女在堆雪人,一个个冻得小脸泛红,却兴奋异常。
明朝的酿酒工艺已经比较成熟,采用了低温发酵的方法来控制发酵速度,增加酒精的含量和口感的纯净度。同时还应用了贮存技术,将白酒贮藏在青瓷坛中,让其自然陈化,以提高其口感和品质。
徐经等人喝的正是陈酿的清酒,放在炉子边煨热之后喝,一口就能让全身由内而外的暖和起来。
“可惜没有红薯。”
看到炉子和酒,徐经就想起了以前吃过的烤红薯来。
“红薯?”
在座的其他人一脸茫然,不知道徐经说的是什么。
“哦,是这样的。”
“公子,我听你之前说工农商的事情,可否再详细说说这农业。”
“徐兄弟果然见识远博,要是真能开拓山地与荒地,将是大明百姓之福。”
一旁的唐寅和元贞也好奇的看着徐经。说起来他们两个都是读书人,在古代阶层制度下,读书人一辈子都在专研诗书经议与文章,很少有其他方面的知识了解。
曾初九难得的向做了个首偮礼,表示自己心中对他的尊重。
朝廷和天下百姓需要的应该是徐经这样的人。
“这三种作物真的有如此神奇?”
因为不是正街,再加上下雪的缘故,这条路上人烟稀少。
“各位言重了,我也只是一时之想。”
“其实除了这些粮食,还有其他很多的作物。”
听徐经说完之后曾初九等人都陷入了沉思,事实确实如此。
回忆往昔,每次灾年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因此滋生的盗匪和乱民也更是造成了不小的危害。这可是能够拯救无数百姓的大计啊。
听自己的师傅都这样说了,元贞一脸惊讶。
徐经谦虚道,然后端起酒,与三人共饮了一杯。
他还是头一次听到自己师傅这样夸赞一个人。他也知道自己的师傅是一个绝对务实之人,不管是计谋还是见识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连他都这样夸赞徐经,说明徐经说的应该都是真的。
“还有这等作物?”
“别玩太久了,小心冻伤。”
“唔……还能救活。”
徐老爷真乃神人也。
而此时在徐府外的道路上。
他相信按照徐经的详细计划,肯定能办成。
“兔兔那么可爱,为什么要吃兔兔?”
曾初九三人顿时就激动起来了。
她现在已经盘起了头发,小女孩终于长大,但性格却依旧还是那么活泼和害羞。
徐经有些唏嘘:“江南地区的田地也都临近河道,弘治五年时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后来虽然经过刘大夏大人与徐贯大人的治理,可这些低临河岸的田地始终还是隐患。
兰月将手中的一块雪补在了被咬的缺口,又捏了几下,雪兔子恢复如初。
唐寅和元贞顿时对徐经肃然起敬。
“公子功德无量。”
沿着道路来到徐府大门的另一头,二人开始观察起了周围的院墙来。
曾初九一脸不解,他觉得现如今大明似乎也挺好的,能种的都种了。
正如徐经所说,大明别看地域广袤,其实真正的良田比例并不算多。而且由于田地的局限性,受到洪涝的风险也极大。
由于粮食的主要产地就是这些田地,所以每次洪灾必定造成粮食紧缺,产生饥荒。”
“哈哈哈,你可能还不了解公子。”
“对,这就是我说的田粮作物单一的原因。”
系统里面就有各种作物的种子,也包括红薯,只不过现在并不是红薯种植的时节。
原本他们还以为徐经之前说的只是一个想法,就算有种子也只是种几棵来看看。却没想到徐经竟然连详细的流程和计划都想好了,这是要真正的开始实干了。
徐经想了想:“我对这些还算了解,到时候写一份详细的说明文书,明年可以尝试种植一些来试试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稻谷与麦类粮食不适合种植在山地,也只能在这些地方开荒田地了。”
元贞顿时看向徐经的眼神多了一丝敬畏。
这时院子里的红英突然跑进屋来,捧着手里的一只用雪和树叶做的兔子给徐经看:“公子快看,我做的。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