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人听完程韵的话也觉得有道理,纷纷问道:“主子,可需要我们做什么?”
程韵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我写一封书信,张武,你往回走,肯定能撞上赈灾队伍的,到时候把书信给到李承彦大人。他自会知道怎么做的。”
张武听罢,没有任何犹豫,回了一句:“凭主子吩咐。”
很快,张武怀揣着一封信和程韵的嘱托,在几日后遇上了赈灾队伍,李承彦拿到信后,连忙拆开看:“承彦老弟,见信安好,路上遇流民甚多,深觉需要劝返,特此建言,可斟酌。其一,安排几名壮汉,沿着主要官道,一路敲锣打告知朝堂赈灾队伍已到,劝流民归返家园;其二,让沿途的收容所也做劝返工作,只要是没病的且不是巴县的,就劝人回乡;其三,给愿意返乡的流民颁发官府文书,并且提供返乡路费,这个路费根据路程远近计算合适的金额,不必一次性发放,而是让流民沿着返乡的收容所,每到一处发放一部分,直到流民回到家乡为止。”
“办法是好的,但是沿途的州县不一定愿意配合。”李承彦看罢后,自言自语道。
张武笑道:“主子也说了,李大人一定会这么说,让我提醒李大人一句,李大人可是吏部尚书之子,年纪轻轻就升任左副都御史,有太子巡视在前,你出面在后,只要说一句劝返流民有功,相信这些官员会愿意配合的。”
李承彦笑了,知道了程韵的意思,将书信收好后,说道:“行,就依清和所言吧,你回去交差吧,好好保护你家主子。”
张武离开后,李承彦立马跟户部刘侍郎商议,户部刘侍郎同样操心这些到处流窜的灾民,见李承彦提及几条建议都可行,便让李承彦放手去做了。李承彦带着几个手下,脱离了赈灾队伍,开始执行起流民劝返的事情。
而剩余的队伍,在进入江省后,便依照原本的计划,兵分多路,拆分成三队人马,根据地域便利,快马加鞭,昼夜不停地赶往划分好的各自负责赈灾的区域。只有太医院这一支,没有拆分,而是跟着负责巴县、万县、奉节的赈灾任务的队伍一同前行。
当程韵紧赶慢赶,几乎要把大腿内皮磨破前,程韵一行人终于赶到了巴县。此时艳阳高照,但巴县的城门紧闭,城楼上也只有一个人在站岗。
那站岗的人见到来人,便大声喊话道:“来者何人?”
“工部右侍郎程清和,领圣旨赈灾,麻烦开城门。”程韵同样大声回话。
那人一听是久闻大名的清和先生,努力睁大眼睛望向骑在骏马上的程韵,语气好了许多,喊话道:“巴县目前瘟疫盛行,知县大人要求闭城,不得进一人,也不得出一人,小人不知道如何决断,还请程大人稍等,待小人禀报大人去。”
“行,速去速回,本官等着。”
程韵在那人下城楼后,将挂在马身的其中一个包裹打开,下一秒,在包裹的遮掩下,她的手里出现了刚刚从系统商城里兑换的白色医用口罩。
她将口罩递给离她最近的护卫,吩咐道:“每人一个,戴上,非必要时不摘除。”护卫依言将口罩分发下去,大家照着程韵戴口罩的方式,将口罩戴上。
程韵见大家都戴好后,这才安下心来,虽然他们每个人已经服下程韵自制的解毒丸,但城中的疫情不知是什么情况,这解毒丸也不是百分之百防疫的,还是戴上口罩保险一些。
没过了一会儿,紧闭的城门才缓缓打开,为首一个约三十岁左右的男子身后跟着几个手下脚步匆忙得出来迎接,那为首的男子正是巴县的崔县令。
崔县令在距离程韵一行人一米多的位置停下,尽管因为他们带着口罩,看不真切面容,但他一下子就锁定了这行人中唯一的女子,恭恭敬敬行礼后说道:“听闻程大人亲自过来赈灾,巴县县令崔严替巴县百姓先感谢程大人,只不过,眼下巴县疫情泛滥,若是程大人随行队伍中有大夫,让大夫进城即可,其余人还请暂时在城外驻扎。”
程韵知道崔县令是好意,但她并不打算这样配合,“崔县令不必多虑,本官及身后手下过来巴县之前,都是知道巴县疫情的。不止是眼前这些人,稍后还有物资大队以及太医院的队伍会进驻巴县,县令大人难不成想让这些不是大夫的人都在城外干看着不成。既是来到巴县,就不会过城而不入,生死有命,这些人都是签了生死状的,愿意与巴县百姓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