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正迎着,故作惊讶地问:“君上呢,发生了什么事?”
连仲安咳了几声,这才有气无力地说道:“我们前行不远,突然匪徒从四方涌来,有数百之众,我们人少,抵敌不过,君上的马车慌乱中奋蹄疾奔,不知去向,我们且战且走,杀出重围,特来寻你,赶快去救君上。”
宫正一听,慌忙领着剩余兵马,也顾不上连仲安几人,就朝着连仲安退走的路线追击,追到双方交战的地方时,遍寻不见息谞,只找到几个负伤的护卫马车的随从。
宫正将他们扶起,询问息谞的下落,随从们都说:“贼匪的数量太多,马车受惊狂奔,贼匪们都追着马车去了。”
宫正就领着人追踪马车的车辙,在半里之外找到了被刀剑劈砍半边垮塌的马车,四匹马之中已有三匹毙亡,另外一匹也倒在地上,只剩下低低的哀鸣。
宫正掀开车帘,不见息谞,就命人在四下里寻找,结果在前方数丈外的草丛里发现了息谞。
宫正上前扶起息谞,见息谞面门上中了一箭,已经气绝,就仰天大哭道:“君上仁慈,暂时退军让贼匪能够有改正的机会,没想到贼匪病狂,竟然屠戮国君。既然如此,再没有饶恕他们的理由。”
宫正说完,抱着息谞的尸身,与连仲安会合,返回大军的驻地。
留守的将士听说国君薨,都不敢相信,想要看视息谞的遗容,宫正就以“君仪不雅”为由拒绝,当天就打造了棺木,陈列息谞的尸身,而后召集起旅帅以上的军官商议息谞的后事。
连仲安说:“贼匪嚣张,竟然残杀国君,本应该立即前去剿灭,只是国不可一日无主,当务之急,是立新君,定民心。”
宫正也同意连仲安的意见,于是大军继续驻扎在息都边界附近,而连仲安和宫正,则护卫着息谞的棺木回到息都。
等息谞的棺木运送到息都宫城内,连蝉从宫正和连仲安的口中听说息谞遇害的事,扶着棺木大哭道:“君上为国,讨伐贼寇而薨,留下我和三岁的幼儿,这怎么能不叫人心痛呢?”哭着哭着,就昏厥倒地。
寺人急忙搀入内宫,叫来医者,医者诊视之后说“并无大碍,只是惊悸罢了”。连蝉昏睡一个时辰后醒来,见身边无人,只有连仲安陪着,幽幽叹道:“胞兄此举,将我置于何地啊。”
连仲安对她也不隐瞒,直言道:“息谞对我,我对息谞,各有怨憎。我本打算借山匪之手除掉他,但不知何故他却逃了出来。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由不得我不动手啊。”
连蝉听他说完,边流泪边说:“原本只是排除异己,扶立自己人,那倒没什么,可如今,兄长你可是弑了一国之君啊,何况那人还是我的夫君。”
连仲安听到连蝉这么说,便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息睿虽然年龄尚小,可我和宫正会把他扶为新君。”说完便流下暗暗拭泪的连蝉,径自离开。
连蝉见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便接受了这个结局。
三日后,息谞按照国礼葬于息都城外,沿途之中兵卒警戒,以防百姓冲突,结果却发现前来送行息谞的百姓还不如维持秩序的兵卒多,而其中绝大部分的百姓都是看个热闹。
连仲安不禁想起当初木青的葬仪,一时之间有些恍惚,想来在百姓的心中,息谞确实算不上是国君。
息谞葬仪结束之后,群臣议立谥号,连仲安当先说道:“息君在位之时,国家康泰,百姓乐业,就算说是路不拾遗也毫不夸张,因此我建议谥号为‘成’。”
宫正赞同了连仲安的说法,因此息谞便定下谥号‘成’,这就是息国的息成子。
接着连仲安又说:“旧君既薨,新君不可不立。成子最小的儿子息睿,年龄虽然最小,却已经颇有智慧的先兆,应当迎立为新君。”
群臣之中有人就表示反对说:“成子的子嗣众多,大儿子更是已经二十,如今却要迎立三岁的小孩子,这不符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