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川1934

第四十三章 大岛浩夫

营川地处辽水入海口,营川码头更是临近辽东湾,受潮汐影响很大,很多船只都是半夜靠船,午夜时分,通常是码头最为繁忙的时候。不过今天营川下起了小雨,很多船只无法靠泊,九点多钟,路上行人就很少了。

借着夜色,一个黑影穿着雨衣,匆匆进入西海关南侧的海军指挥部。小野少佐一个人在门口等候,见到来人,便将他领到自己办公室。

“小野少佐,傍晚接到你传来的消息,什么事这么着急,这么晚了,还让我过来?”来人脱下雨衣对小野少佐问道。

小野少佐让他坐下,递过一杯茶水,说道:“大岛君,今天中村大佐来了营川,下达了海军司令部最新指示。”来人正是潜伏在瑞昌成客栈、对外身份是卫城襄理的大岛浩夫。

“哦,中村大佐来营川,为何没有召见我?”大岛浩夫不解地问道。

“中村大佐说是来营川巡检,实际是半公半私,主要目的是来见他的女儿中村樱子。对了,中村樱子已经从特高课营川组调到营川海军情报处做负责人,调令很快就下来。”小野少佐对大岛浩夫说道。

“樱子就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丫头,竟然做到了情报处负责人?我在营川满洲国待了三十多年才熬到的今天,没想到她一个小丫头竟能和我平起平坐了。”大岛浩夫埋怨道。

“大岛君,你现在的话,是越来越多了。虽然你隶属于特高课,不过也要听命于地方军队的调遣,谁坐什么位置,谁干什么职位,是你一个小小课长能左右的吗?”小野少佐冷冷地说道。

大岛浩夫见小野少佐语气强硬,连忙说道:“小野君,大岛不是埋怨,只是觉得樱子资历尚浅,难以服众。不过,樱子这几年都是我一手栽培的,强将手下无弱兵,我相信,假以时日樱子定能担此重责。”

“好了,说正事。大岛少佐明示,放长线,钓大鱼,以龙骨为诱饵,将潜伏在营川的中共地下党、国民党复兴社一网打尽,彻底捣毁抗联和复兴社在营川的地下组织。”小野少佐洪声道。

“可拿龙骨做诱饵,是不是风险太大了,”大岛浩夫不解问道,“万一龙骨丢失,无论如何,你我都有责任呀。”

“怕什么?现在有一个中队日本海军几百士兵驻扎在营川,还有地方水警支援,龙骨怎么会丢?坠龙之事已经惊动了国共两党上层,他们不会轻易让我们运走的。饵已放出,就等着有鱼上钩了。”小野少佐言之凿凿地说道。

“可不怕意外只怕万一,真要出事,可都是我们的责任了。”大岛浩夫道。

“够了,大岛君,你在营川潜伏这么多年,就是因为前怕狼后怕虎,才没做出功绩,让上层十分失望。对了,近些时日,你可有抗联或者复兴社成员的怀疑对象?”小野少佐向大岛浩夫质问道。

“那日藤野小队进驻营川,我特意放出藤野小队的消息。先后有六个人到瑞昌成买过情报,他们是营川商会李会长、古董商杜天成、宝和堂少东家耿直、龙虎帮帮主小地主还有两个外地商人。看起来倒是没有多大问题,都是营川商人,在商言商,问问关东军什么时候离开营川也正常。为了保险起见,又派人调查了一下他们的背景,也没查出什么问题。不过,我觉得,他们其中定是有中共或复兴社的潜伏人员。”大岛浩夫缓缓说道。

上一次日本关东军的情报,就是大岛浩夫有意放出去的真消息,想试试能否钓到条大鱼。李会长作为营口商会会长,了解情况理所应当。小地主一个混混,怎么看都不像国共两党的潜伏人员。其他两个外地商人都是过客,很快就离开营川了,想来想去,他把怀疑集中到杜天成和耿直身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三国,召唤烽火狼烟
三国,召唤烽火狼烟
[武将乱斗+轻松造反+历史人物尽显光辉]泥头车司机业绩+1,刘和穿越到穿越人次最多的三国时代,成为汉室大宗正、幽州刺史刘虞的独子刘和。刘虞忠于汉室,拜幽州刺史假节北方四州,堪称天胡开局,但唯一的独子却一心想要造反……刘备有五虎上将,但刘和丝毫不慌,反手扔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刘和:董卓匹夫,虽然你有天下第一的吕布当义子,但如果我打出李元霸和李存孝两张王炸,阁下当如何应对?不要问我有多强。别问,问就是
咕噜噜的扇叶子
大汉匈奴王
大汉匈奴王
这是汉末南匈奴的故事。刘豹万万没想到自己穿越到三国,成了“其心必异”的匈奴王,与蔡文姬纠缠在一起。他蓦然发现,原来在大汉恢弘的篇章中,竟然有着这么一群胡人,替大汉镇守北关,甚至可能是你我的祖先。他们夹缝中生存,有人恨他们是爪牙,有人视他们为猛兽,有人把他们当走狗,唯独没有人愿意把他们当人。恰逢汉末渐失权柄,又有鲜卑崛起,匈奴难民大量涌入河套,汉廷最后用计再次分裂其部,之后再也无力握住缰绳。逐鹿中原
老李不似人
撞破皇帝女儿身,假太监扶摇而上
撞破皇帝女儿身,假太监扶摇而上
一朝魂穿,李逸竟然成为了一名宫内的假太监!意外之下,他撞破皇帝女儿身,从此,扶摇而上,平步青云!
三三木头
枭雄镇山河
枭雄镇山河
从活一次能做什么?想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来了兵灾。想让对自己好的人活的好点,那些贪婪的人不肯!怎么办?打倒他们
红色疯子
沙土窝
沙土窝
翔实讲述农村生活的小说。有代农村生活情怀的读者慎入,怕你产生共鸣,哭湿枕巾。
沙土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