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英豪传

第三十章 规划,发展

把各项工作计划都连夜制定好,不管行不行,孟九成也只能是赶鸭子上架,把工派下去,忙碌起来。

招兵训练,交给穆易父女和大丑;统计钱粮、分流安置难民,交给陈道通和胡账房;收硝集磺制炭、打造兵器等工作,交给三明和朱铁匠……为了弥补人不足,孟九成又从各村选了几人,观察使用。

这样一来,道观除了留下两个老人守着,便基本上放弃了。大部分的物资都运下来,充实着孟九成起家的资本。

不知道师父回来后是怎样的反应?孟九成初时还有些小忐忑,可很快就放下了这点担心。大不了等自己发达了,给师父再建个大的、好的道观。

紧张忙碌了三天,期间孟九成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调整,到了第四天,所有工作才算基本捋顺,开始走上正轨。

这三天里,孟九成毫不吝惜,大把的金钱砸下去,招兵买马,疯狂购买各种原料,还发动了三个村子几乎是所有的工匠。什么铁匠、木匠、石匠、陶匠等等,作了最大限度的战争准备。

二百一十三名士兵,兵器基本配齐;能够制造一百二十多斤火药的原料,空心石弹二十六枚、厚壁陶罐五十七个;投石十架,弩弓二十三张……

孟九成翻看着统计数字,知道这差不多已经是三个村子的极限了。不仅到了过年时,三个村子没有爆竹可放,还村子中本就不多的竹制器皿也差不多搜购一空,用来作弩弓的材料。

而且,这还只是数量上的增长,与同品类的精工细做的军用武器相比,在性能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人员、物资再挖掘下去,也没有什么潜力。扩大地盘,控制更多的村镇,已经是唯一的办法。

“到现在为止,陵阳镇还没有什么动静,也就是说,咱们还能有几天的时间。”孟九成在纸上画出了周边简单的地图,用指点着说道:“我想请穆兄带人向东,把陡山子、前址坊、西址坊村拿下;我带人向南,控制后高柱、前高柱、南高柱这三个村。然后咱们在卧石岭村会合,并在此设置阵地,防御陵阳之敌。”

这是立稳脚跟,要主动出击了。

穆易知道孟九成所说的这七个村子都属于马髻山周边的山村,村子也不大,要拿下来并不费劲。更重要的是孟九成没有安于现状,也没有被动地等待敌人。而是在紧张忙碌之后,便要向外拓展,进取之心可见一斑。

“你说得详细一些。”穆易微笑着说道:“越往南,可是离陵阳镇越近,甚至是县城,也不过是二三十里的路程了。”

孟九成点了点头,伸在地图上划着,解释道:“只是目前这三个村子,咱们的活动空间太小。敌人若来犯,恐怕只能硬顶,以免失地而丧人心。要是占领这七个村子,不仅卧石岭村以南的四顶子是个理想的御敌险要;万一不敌后退,这十几里的山区也可节节抵抗,诱敌疲敌的同时,还能窥敌破绽,伺反击。”

“三个村子刚占,诸般措施也刚落实,若是被敌人打进来,百姓的信任确实会出问题。”穆易对孟九成的分析比较赞同,又对他的计划提出修改。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助大唐盛世天下
我助大唐盛世天下
武德八年,玄武门之变还未发生。苏彦穿越成一介书生。本想以文安天下,何奈突厥来犯,手持利刃,纵马沙场。至此提笔乱文坛,挥剑斩乾坤。“系统,商量个事,能不能再给点东西?”“你也太不要脸了,都快满配了!”“额,咱们商量下。再强一丢丢行不行”
染不尽余温
朱棣巡查后,硬说我小小县令要造反?
朱棣巡查后,硬说我小小县令要造反?
徐子麟穿越大明,却成了山沟里的一个穷酸小县令,他不甘现状,利用十年时间把蓬莱县打造成了人间仙境。却不料在十周年县庆之际,朱棣突然到访.....“陛下你听我狡辩,我真的没想造反啊!”
零号硬币
大明:夭寿了,我竟拉着老朱造反
大明:夭寿了,我竟拉着老朱造反
苏辰穿越到大明洪武,开局就遇到了一个老愤青。老愤青刚开始,看不惯苏辰的一系列行为,哪怕吃个饭,也要逮着骂一顿。可骂着骂着,就感觉这老头子颇有军事头脑,一言一行是个领袖风范。而他的儿子,具备政治头脑,朝廷利弊他一眼洞穿。苏辰动心了,不计前嫌道:“老头子,你父子二人跟我混吧!我们一起造反,推翻老朱!”老愤青父子二人面面相觑。半年后,苏辰还未起兵,十万大军疾驰而来,将军看着老愤青,高呼道:“陛下,何故造
剑起六千里
乱世新雄
乱世新雄
是传送,而非穿越。秦峰,李天鹏二人来到这个平行世界,碰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张三丰。两人从救人到敛人,从团结一致到兄弟反目,阴谋诡计,惊险不断,明潮暗涌,困难重重。围剿匪寇,对抗异族,与朝廷暧昧,与叛军扯皮,与诸侯周旋。占山为王,驱除异族,割据一方,称雄天下,为华夏文明的延续,为华夏民族的延续,不断书写着传奇。后期还有哪些传送者,两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如何搅动这个世界?请收藏本书,静等故事发展。
雄心无畏
流寇开局,我能召唤历史名将
流寇开局,我能召唤历史名将
苍涵穿越即将被团灭的南诏镇北军,清醒后激活名将召唤系统。召唤高宠赵云,一路杀出绝境,成为流寇。剿灭山贼,占领地盘。在大国边境低调种田,攀升科技。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农业,鼓励商业。冶铁、铸币、提炼青霉素……一朝崛起,天下震惊。苍涵:争霸?不过是实力水到渠成后的碾压。
千里烟波一叶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