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成了宁府玄孙贾蔷

第84章皇家猎场

这时已经是七月中旬,到了夏季末,初秋。正是狩猎的好时机。

骑射课脱颖而出的几十人跟着太上皇一行人一起去了猎场。

距离不是很远,就在城外百里之地。

与北方鞑虏的交界处的一块缓冲地段,很大的面积,算是皇家围场。

里头空旷,有草地,有树林。

太上皇六十多岁的年纪,看上去身体很好,还能打猎,再活上个七八年完全不成问题。

一身大将军服饰,不同的是这位老爷子的服饰上还绣着龙纹。

“诸位都是朝廷的栋梁骨干,今日君臣一同围猎,诸位可放手一博,围的猎物最多者,朕有赏赐。”

太上皇说话的声音非常洪亮。

跟随过来的人有着好几百。

文臣武将,上至一品大员,皇亲贵胄,下至像贾蔷他们这样有点功名的监生们,都在,有着几百人,浩浩荡荡的队伍。

太上皇一声令下:“开始吧。”

马匹奔腾,所有人争先恐后朝着前方去,扬起沙尘。

谭春风:“贾兄的技艺一定能够拔得头筹。”

贾蔷:“不好说,还有这么多将军在,未必能有名次。”

以武建国,现在才过去几十年,那些个武勋们多多少少的还能有些功底。

皇家猎场上的动物很多,各种飞禽走兽。

贾蔷增加些难度,箭壶里头的箭专门去射那些天上飞的。

每射出一支箭都会发出一声爆裂声,使用的力气有些大,还怕手中的把弓会承受不住自己的气力。

“好箭法,又中了。这是鹞子吧,个头真小,不知道作不作数啊,不过体积小也更能体现出贾兄的箭法高超。”

贾蔷射落了好几只鸟儿。

都是射的腿部,没有射死,都是活物。

其他的也是射的一些个人偏小的猎物。

毕竟还要带着这些自己射杀的猎物,个头太大了就放不下了。

陈穆几十箭射出去,射到的猎物很少。

谭春风倒是偶尔能射到一头。

差不多围猎了近两个时辰,所有人都回来了,一些兵士开始清点猎物。

“锦衣卫千户沈大人共射杀猎物二十五只。兵部周将军射杀猎物二十只,九王爷射杀二十一只...监生贾蔷射杀猎物二十二只。”

太监把一些射杀超过二十只的都报了上去。

射杀最多的是锦衣卫的沈千户。

箭壶总共才二十二只箭,他竟然射杀了二十五只......

第84章皇家猎场(第1/3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一定是有一支箭射杀了两只猎物。

不愧是太上皇近卫,锦衣卫千户的射术本事不是一般的厉害。

太上皇:“看来沈千户就是本次围猎的首名了,这一把削铁如泥的匕首朕赏给他。”

“皇爷,有件事我还需要跟您说一下。旁人的猎物都是死的,只有监生贾蔷的猎物都是活的。”

活猎物比死猎物可要难搞的多。

这样一来,第一名的归属就比较难了。

“全是活的?这怎么可能?”

来参加围猎的人自然都知道打猎的难度。

本来这些动物都是活靶子,难打的很。

还不能伤它们的性命,这样一来就更加不好办了。

“此子是哪一家的子弟。”

“是贾家的。宁国公后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在名侦探世界的日常
在名侦探世界的日常
再次醒来已经到了名侦探的世界,那是一个无法忘怀的人物,身为曾经的警校五人组之一,徘徊于几大组织之间,与名侦探的联手,当然也少不了点日常。
夜雨呀
江南之南
江南之南
江南宋城赣州,地处“江南之南、岭南之北”,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江南之南》是一本关于赣州的本土读物,为赣州存留了一份温馨的文化遗痕和时代记忆,但“不止于赣州”,同时也是一道认识江南、洞察客家的视窗。全书共5辑,分别为此山此水、客家风情、烟火记忆、人物春秋、诗赋江南,收录了99篇文章。“以文为镜,借字传情。”作者采用文学性笔调,透过不同的视角,或散文随笔娓娓道来,或诗词歌赋简约凝练,叙写了
陈相飞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叶流云穿越蓝星,一个机甲狂潮的平行世界,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机甲。叶流云却只有一个破铜烂铁般的0星教练机。好在他觉醒了无限进化系统,只要完成任务,就能够获得进化点,让机甲无限升级进化!0星动能系统?直接进化,10星恒星动力炉,无限能量!0星防御系统?直接进化,10星虚无量子防护立场,固若金汤!0星战斗系统?直接进化,10星终星武系列,毁灭星系,制霸宇宙,就在今天!你以为10星就是极尽巅峰了吗?不
是龙神啊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