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妥!
现代的衣服款式,裁片太多了,对这个时代,完全靠手工缝制,做一件衣服费的时间太多了。
再一个,一件衣服那么多裁片,手工缝制的针脚不牢固啊,穿上这样的衣服,干活时,稍稍一用力,衣服就崩开了。
这样的衣服没法穿啊!
不适用!
缝制技术不行,那就只能尽量减少衣服的裁片数量,越少越好啊!
一件衣服完全是一整块布才最好!
这样牢!
想来想去,还是汉服最适合。
汉服虽说名叫汉服,实际上并不是从汉朝才开始有的。
从考古上来说,在商朝的时候,那种大襟、交领的款式就已经流行了。
从传说上来说,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在穿了,“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这种款式一直流传到宋、明,流传了四五千年的时间。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就是指这个了。
为何这个款式的衣服能流传如此长久的时间,而没有大的变化呢?
古人尊重传统是一方面。
单就衣服本身来说,是因为汉服的设计非常的科学合理,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啊!
古人也不是一成不变,食古不化的,如果一样服装款式不方便、不合理的话,古人一定会进行改良的。
汉服科学合理在哪些地方?
首先就是裁剪简单。
取一块正方形布料,将布料斜角对折,折成一个三角形。
然后以三角形斜边中点为支点,将三角形的一个斜角折上来,让折上来的三角形半段斜边与三角形的直角底边垂直,再将另一个斜角也以中点为支点折上来。
折叠三下,折叠就完成了。
极其的简单!
接下来裁剪。
以开始的那个中点为圆心,以中点到三角形底边的垂直距离为半径,在布料上画上弧线,再剪掉中点的这部分尖角,这个位置就是领口,也是整块布料的正中心位置。
接下来沿弧线剪掉多余的部分,剩下的面料呈扇形。
关键的地方到了。
从叠了六层布的扇形半径,垂直量出一个尺寸,这个尺寸就是四分之一的胸围或是腰围了,从量出了合适距离的弧线上,开始向上剪,这剪出的就是腰身,就是侧缝了。
再从叠了四层布的那边量一个尺寸开剪,这个尺寸就是袖子的尺寸了,直筒袖还是广袖,就看这个尺寸大小了。
两道剪口的交接处就是腋下位置,留一个弧形的剪口。
然后将打开折叠的面料,
好了,剪完了,将面料打开一半,将和袖子对称的另一边布料连在一起的部位剪掉一部分,这就是门襟。
完工!
将面料全部打开,以袖子为对称轴,对折,后片一片,门襟两片。
衣服裁剪成了。
其后就是缝制。
缝制也是超级简单。
这样裁剪下来,需要缝制的地方,只有两侧缝到腋下,到袖口的两条缝了,缝制根本不需要花多少功夫。
要知道古代没有缝纫机啊,缝衣针也没有现代这么的精细,缝制的工作全靠手工,需要缝制的缝,当然是越少越好。
再次就是牢固,汉服的整件衣服只有一片裁片,全是连在一起的,缝合的位置也都在不需要受力的位置,所以做成的衣服非常的牢固。
这设计,处处透着古人的智慧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