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阻止。”郭大靖淡淡一笑,说道:“你不用担心。”
刘兴祚翻了下眼睛,猜测郭大靖应该有别的办法,能在不过分触怒太监和锦衣卫的情况下,保住自己的权力。
小木匠要嗝屁了,老魏也要上吊了,现在派来的太监和锦衣卫,呆不了多长时间就该滚蛋,还怕他们干啥?
郭大靖心里有数,根本不怕这些派来的天子近臣。
“再练一个月的兵,还要出去作战。”郭大靖岔开了话题,说道:“光练不战,形成不了真正的战力。”
“步兵,还是骑兵?”刘兴祚问道:“或者是步骑全出?”
郭大靖想了想,说道:“先步兵吧,骑兵训练的时间还短,装备也不齐全。”
刘兴祚点了点头,倒是没有意见。
虽然他也有率骑兵杀敌建功的心思,可也知道,一个多月的骑兵训练,显然还是不够的。
别说一个多月,如果按照以前的骑兵战法,就是一两年,也练不出能与建虏争雄的骑兵。
“步兵出战的话,你就不要亲自统兵了。”刘兴祚建议道:“那些军官,也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才是。”
郭大靖想了想,有些勉强地点了点头。刘兴祚说得有道理,事事不放心,都得亲历亲为,那些军官怎么在实战中成长?
“吴九成又从山东购买了一批物资。”刘兴祚看着郭大靖,说道:“钱花得差不多了吧,要不要把军饷暂时停发,只发粮食。”
朝廷新定东江镇兵额为三万五千,每岁每兵银两米一斛,与关宁同饷。
而以前发给东江镇的数额是按十五万人发的,因为东江镇有军有民,都赖朝廷供应钱粮。
也就是说,除去三万五千的与关宁同饷的士兵,还有领半数钱粮的十一万五千老百姓。
当然,东江镇的军民要高于这个数字,最多的时候有近七八十万人。
所以,看似朝廷很慷慨,但东江镇领到的粮饷,也就勉强够用,得紧紧巴巴地过日子。
郭大靖摆了摆手,对刘兴祚的建议暂时不作考虑。朝廷发了,那就没有克扣的理由,要士兵拼命作战,就要让他们能养家糊口。
“都不容易,暂时不要动士兵们的粮饷了。”郭大靖故作轻松地一笑,说道:“放心吧,赚钱谁也比不上我。就是朝廷拖欠不发,挺个一年半载也没问题。”
刘兴祚点了点头,对郭大靖不佩服都不行。他早就发现花出去的钱是很大的数额,绝不是那点军饷和赏功银。
他问过郭大靖,郭大靖敷衍地说是从林姓商贾那里借贷的,日后用参貂等辽东特产,或是工坊制造的奇物来偿还。
刘兴祚有些怀疑,但又找不到别的理由。
既然郭大靖能有钱贴补军用民用,不管是抢是借,他没那个本事儿,也就不好多说。简单地说,就是“管他呢”!
刘兴祚走后,郭大靖拿出吴九成去山东捎回来的情报,有关山东各地官绅的。搜集到的多是山东沿海地区的。但也能看出来,谍子正向山东内陆深入拓展。
秋收之后,这些官绅家的粮仓满了,也就是郭大靖动手的时候。
去山东一次,郭大靖准备干把大的,最好把明年东江镇需要的粮草都搞到手。这样的话,就不怕崇祯抽疯,不怕袁督师卡脖子了。
至于南方运粮,其实也只是候补,用来钓住林家的一个手段。
毕竟,那是要花钱买的,郭大靖的身家,也经不起这么造。甚至于,他还有到江南大偷特偷的心思。
或者到京城,那些王公大臣有的是钱,李自成可是搜刮了几千万两呢!就是难度大了点,没有乡下老财那么好偷。
一想到几千万两银子,郭大靖就来气,又骂崇祯是个蠢货,昏君加暴君。大饥荒席卷中原,还要往老百姓头上加赋增税,不管他们的死活。
这样的皇帝,早死早好,你还能指望他扫除积弊、振作国势?你还能指望他体恤子民,善待为国征战的将士?
嗯!这家也是一定要偷的。
郭大靖的目光集中到了情报上一家大户,顶大的大户,全天下都知道,曲阜孔家。
任凭王朝更替,甚至是异族入主中原,孔家都始终屹立不倒,转而为新统治者服务。
这算不算汉奸?在郭大靖的认知中,毫无疑问。但孔家不那么认为,他们要保住性命,保住荣华富贵,好把孔圣的学问传承下去。
很好的借口,没有什么道德上的愧疚。前朝的恩惠封赏没了,本朝不是又给了,真是统治者手中好用的工具。
郭大靖表示:佩服,佩服。
有这样的孔家,也难怪那么多读圣贤书的家伙们,当了汉奸也心安理得,卖国也卖得理直气壮。
郭大靖冷笑着把情报收起,又开始处理起其他公务。
总的来说,各项事业都有很大的起色,主要是钱粮上的奖惩,直接涉及到自身利益,再胡混划水,挨饿去吧!
郭大靖对于百姓是体恤关怀的,但脸一黑下来,对偷懒耍滑,甚至是不听号令的军官,也不惯着。
就说联合捕鱼的事情,各方派人派船,可主事儿的却是郭大靖。
短期的教导培训后,就刷下来一批人。不管是哪来的,都打发走。即便是皮岛本部的,郭大靖也不留情面。
既委任了负责捕鱼和加工的管事,或者叫官儿,还在其中安插了耳目。
郭大靖对于联合捕鱼公司的运作,个人的表现,都心中有数。
不好好干就滚蛋,这帮人吃的粮食,住的屋子,捕鱼的装备,可都是郭大靖出钱出粮置办的。
别以为联合捕鱼是求着你们,没你们那几条船,照样能干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