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莳医馆的名声逐步传到了国外的富人圈。
因为各类疑难杂症和肿瘤癌症前来莳医馆求医的外国富豪,是越来越多。
为了多薅些羊毛,莫莳基本上都待在莳医馆。
凰岭医药馆那边,有退休了的葛成仁、李尚师父坐镇,加上莫成峰他们,已经足够了。
婚后第一年,莫莳生了个女儿,第二年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一个姓莫,一个姓木。
遗憾的是,两个孩子都没遗传到莫家人的木灵根。
不过,这也强求不来,莫莳很快就想开了。
除了喂奶,孩子们从来没让莫莳操心过,木老爷子带着家里的保姆,就愉快地全权负责了。
杨青青本来还想在帮忙带孙子上头拿捏莫莳一把,可是,木老爷子不给她机会。
手里的培元丹,莫莳给木老爷子吃了一小份。
木老爷子的身子比以前硬朗了不少,等有了重孙子后,老爷子每天的精神头更是足得很。
同样吃过培元丹的二太爷,也是如此。
两位老人再活十年也问题不大。
有二太爷和村长坐镇,莫家村和凰岭药厂那边,完全不用莫莳多费心。
中医发展基金会也已经步入了正轨。
莫莳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莳医馆和统筹大局上。
莫家村的中医学堂,通过几年的试验,走出了一条适用于中医培养的特色之路。
那就是——学院教育+师承的模式。
小学毕业后的莫家人,经过几年的中医基础教育,都踏上了师承实践之路。
散布于华国各地的少年们,日日跟着中医学堂安排的师父们,或山间采药,或上门医病,于点滴间慢慢收获了真本事。
莫家村中医学堂第一批孩子们出师后,随着凰岭医药馆在华国各地开设分店,正式踏上了中医之路。
打基础和跟师期间,也有孩子放弃了中医之路,改换了行当,但更多孩子坚持了下来。
问题有,但只要初心不变,一切问题就都不成问题。
莫家村中医学堂的培养模式,慢慢地也影响了各地的中医药大学。
即便做不到跟师传承,各所中医药大学也尽可能地优化了课程,延长增加了学生的实习期与实践。
中医的传承,慢慢有了起色。
木森的仕途走得异常顺利,因为中医发展基金会出资,他提出的中医药进校园,得以落地实施。
坐稳了科技教育司司长的位置后,五年的时间,让木森成为了中医管理局的副局长……
***
顾芳回头望着京郊监狱高耸严密的大铁门,欲哭无泪,她的眼泪已经在里面哭干了。
她们的日子原本好好的,除了在莫莳那里吃了个大亏。
吃完一顿螃蟹,一家子都没事,只有她和秦大福两人拉肚子拉的快虚脱了。
从秦大福那儿,顾芳才知道,他们被莫莳耍了。
什么死而复生,什么吸人阳寿,都是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