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粮食生产,当时盲目地追求钢铁产量,更让人痛心……
按照计划,1958年要比57年530万吨的钢产量翻一番,1959年又要比58年翻一番,达到2500万吨。
实际上,我们当时一无设备、二无技术,要实现这些目标很困难。
各地采用的大多是土法炼钢,用粘土和砖头建造成炼钢的小高炉。
炼钢的燃料有些地方用的是煤,但煤矿区以外的地区用的是木头烧成的炭。
因此,全国各地有大片的林地被……
这些技术含量低的小高炉,不单只是建筑在铁矿区,而是每个公社都建。
铁矿区以外的公社非常缺乏铁矿石。但为了完成任务,公社开始派人挨家挨户收集……,来作为炼钢的原料。
由于当时推行的是集体劳动+吃大瓜饭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多人家里的……都拿来……。
说句不开玩笑的话,除非你藏起来。否则,……都拿去炼钢了。
各地的公社,开始组织大量青年男女,进入大小钢铁厂,24小时不分昼夜地轮班炼钢。这又导致农村开始缺乏劳动力。
到了1958年12月19日,报纸上公布,已经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截止当天,当年的钢产量为1108万吨。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沸腾了。我所在的灵山公社开始杀鸡宰羊,进行庆祝。灵山公社就是由原先的灵山村,和周边几个小村合并而成的。
到了后来,我们才知道,58年生产的钢当中,有几百万吨都是……
……
到了1960年,……的饥荒开始了……
当时,我们公社的书记和主任比较鸡贼,偷存了不少粮食。但是,也只能坚持到60年的11月,灵山公社便不得不告诉大家,大瓜饭吃不成了,没有存粮了。
而在这之前,周边有好多公社就找上门来,想从我们这里借粮。当然,我们公社也没有借给他们。
那时候,所有人终于如梦初醒。原来报纸上说的那些亩产14万斤粮食的,都是假的。
人们为了活下去,开始想各种办法,比如去翻垃圾堆找吃的,去捡草籽、割树皮来煮着吃。
……
经历了大饥荒后,我开始对当农民有些怕了。恰好,1964年,我们灵山公社开始建立灵山中学。
当时,公社里识字的人不多,急缺老师。因为我识字,我们的老村长便推荐我去当老师。公社领导同意了。
我便从一个农民,变成教初中语文的教师。可我的运气真是非常不好……
1966年,我刚当上两年教师,……下来了,说以前的教材是……,通通不能用了。
当时的……发表了题为……的文章。
这篇文章说建国以来的教育是……;还说学校是……
到了1966年8月,……等等。
当时,我真是吓坏了,预感到大事不妙,开始为自己想脱困之策。
果然,……
幸好,她们只是……当外人走后,我们依旧是相濡以沫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