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传奇是怎样练成的

第21章 与女士的战斗

很显然,迪奥的攻击很有效,女士化为火团移动至远方,重新化作人形。

“灰烬都别想留下!!”

女士像是一只用翅膀包裹起来的飞蛾,召唤了无数的火球。

迪奥在躲开了几个火球后,意识到火球能灼烧大地,便选择打落火球。

一个。

两个。

三个。

……

迪奥边打落火球,边靠近女士,女士意识到迪奥正在逼近自己,于是包裹住自己的翅膀,向周围发出超高温的冲击波。

“你还挺会破坏环境。”迪奥一边嘴上说着,一边给自己套上岩盾,不断地靠近。

突然,天空中降下了一颗比之前大数倍的火球,直冲冲地往迪奥方向撞。

迪奥瞬间冲到女士面前,抓住了她的衣服,“也不知道这火球能不能伤到你。”

女士欲逃离,却被迪奥牢牢地抓住,本想用高温迫使迪奥放手,但女士注意到迪奥全身都有护盾,便放弃了这个想法,无奈解除了火球。

在她解除的一瞬间,又召唤出鞭子抽向迪奥,迪奥用手中的剑挡住了这鞭子,并且弹开了。刻在迪奥身体里的的“打铁”经验让他本能地把剑举到超过头顶的地方。

苇名流.一文字

纵劈的一刀砍断了女士手中的鞭子

一文字二连

下一刀砍伤了女士,让她解除了炎之魔女状态。

女士用手肘支撑着地,不断往后退去。

“你——你,不能杀我。”女士没有了之前狂妄嚣张的模样,现在只有恐惧和慌张。

她不断地说道:“我是至冬的执行官,你杀了我,就会面对所有愚人众的追捕!没有安稳的日子。”

她不停地向后靠,每次到一定距离,迪奥就会再次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无言地看着女士。

“你不要靠近我呀!!”女士情绪崩溃,在她的眼中,迪奥现在就是一个恶魔。

她没注意到身后就是悬崖,

女士感觉身体像是漂浮在了空中,落入了悬崖。

不过,这种高度应该摔不死人。负伤状态下的女士就说不准了。

“能不能活下来就看你的命了。”迪奥戏谑地说。

“好了,接下来该怎么处理你们呢?”

看着没有被刚才战斗波及到的愚人众,迪奥向他们发出“疑问”。

“嗯?”迪奥看到了卧倒在地上的愚人众像是失去了希望,眼神空洞。像是不想活,等待着迪奥的处刑一般。

迪奥看了看他们两眼,转过身径直离开。“无趣。”

现在迪奥又对自己的战斗力有了更好的了解:比执行官强。

先前与女士的战斗迪奥还留有余力,相反女士却是用尽全力。

“看起来,得去找个神明试试啊……”迪奥思绪飘向远处,“干脆找雷神吧。”

————————

女士落下了悬崖,幸运的是,刚巧被路过的雷莹术士发现,顺利保住了性命,但从此以后女士便对迪奥有了心理阴影。

也正是在这之后,全体愚人众都知道了迪奥。

迪奥的名声也是传了出去。

这些迪奥并不知道,现在的迪奥正前往璃月呢。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