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之我为尊

第132章 凌逸训练异能

凌逸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豆大的汗珠,双腿也开始在打颤,但他仍然咬牙坚持着。了解完十种异能后,他也有了方向和着重修炼的目标,金系和风系被他放在了首要的修炼位置上,他想试试御剑飞行的理论能不能实现。

武侠梦,仙侠梦,哪个少年没有幻想过,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去实现,凌逸怎么可能会放弃。

凌逸随手丢出一把匕首,插在面前的地上。左手激发金系异能,开始操控匕首,然后右手凝聚出一片风刃,在手掌中不停的旋转,同时释放出精神力,辅助金系异能控制匕首。

如果有人看到凌逸的情形,一定会惊掉下巴。普通人专心修炼一样异能,就感到累的不行,心身疲惫。而凌逸边锻炼体能,边操控两种异能,还附加上使用精神力,直接一心四用。

不是凌逸乐意这么干,而是时间太紧迫,压力太巨大,你不奋起,那就只能等着敌人来踩。

清晨的阳光已经冉冉升起,在昏暗冰冷的末世,带给幸存者们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阳光轻轻地穿过窗户,洒在房间里,让幸存者们感到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同时也庆幸自己又存活了一天。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投射在大地上,那一片片金色的光芒,驱散了阴霾的恐怖气息。

幸存者们陆陆续续的走出房间,迎接新一天的开始和机会。无论昨天发生了什么,阳光唤醒了让他们重新开始的力量和勇气。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行动和目标。有些勇敢大胆的幸存者,继续开始探索小镇的每一处房屋,寻找食物和资源。

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过一栋栋楼房,寻找任何可以利用的物品,同时保持警惕,以防遭遇丧尸的袭击。

有组织能力的幸存者,召集一些彼此信任的伙伴,开始讨论大家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通过集思广益,制定出更有效的搜寻策略,并分配任务给每个人,试图共同制定出明确的行动计划。

有的幸存者,在感受到丧尸袭击的恐怖后,利用一些废弃材料,开始制作简易的防具和武器。

这些幸存者们在新的一天开始之际,各自展开行动,追求着自己的目标,他们已经慢慢明白,想要好好活下去,不能光指望别人的施舍,只有靠自己双手得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

无论末世前,他们的身份有多高贵,权力有多强大,此刻都不过是丧家之犬。为了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他们就必须抛开心中的一切顾虑。不想像狗一样摇尾乞怜,那就必须靠自己去,获取资源。

房车上,八名女生早早就起了床,并不是为了做丰盛的早饭,而是为了去看看姐妹花被折腾成什么样了。

毕竟她们可是牢记凌逸的话,平时尽量吃增长力量的面包和肉干,偶尔改善一下伙食,换换口味还可以。要是天天吃香喝辣的,不把提升实力放在心上,她们可是害怕凌逸发火,又来个什么家法伺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