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仅仅依靠这样的人数是远远不够的,根本无法在战场上形成压倒性的力量。
在东线的战场上,双方势力都在以一种极端的态度进行角力,他们彼此之间都怀抱着将对方彻底击败,甚至逼迫对方退回到原始游牧状态的决心和心态来进行这场生死较量。
会议桌上的众高级指战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不否认,在战争一开始的攻势中,我们确实凭借着战术执行力和突然性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但我发现,德鬼子的战术执行力在我看来是最顶级的。”
“就以奥廖尔突击为例。”
“天上都是我们的战斗机啊,我们是空优啊,敌人的空军能在劣势的情况下继续提供有效的支援。”
“两军隔着几十米不到,人家的空军照样炸,起码,我们的空地配合没有到这种程度。”
这样的言论自然引人不适。
“非要找,就是你老哥这个投降派身上都能找出优点。”
“以我们2师的情况来看,一人一支冲锋枪,武器配比全部超标,一交战就能打得德鬼子找不着北。”
“配合2 师作战,空军当然敢大刀阔斧乱炸。”
“可你要是换一个队伍呢,老沈的三纵擅长土工作业阵地战,推进时快时慢。这样支援难度就不小了。”
“我们的问题,是我们的优势装备无法全军装备,各纵之间特色不同。”
“如果战场能分割成四五个方向,各自分工打战略迂回,搞大包围圈,我们确实厉害。”
“我们的决战优势,是擅长缠斗,靠精锐部队打开口子,逐步放大优势。”
“可真是几十万人对几十万人面对面对冲,一个方向平推,我们反而吃亏。”
“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自身,继续发挥我们在指挥能力、运动作战能力上的优势。”
起码在经验上是如此。
袁飞也大抵认同,两人的总结都很可靠,他们的观点和结论都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第一批次出征的3、4、5三个兵团11个纵队的意见指向都是一样的,他们对于战略的见解和立场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现在反而陷入一个尴尬的情况,局势变得复杂而微妙。
战场上打得过,但是打赢了几乎没有正面收益,胜利的果实似乎并不属于他们。
土地由‘友军’接手,补给也一定程度上依赖‘友军’,就像个麦客,辛苦劳作却工钱都没有那种,让人感到无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即使有再高的技艺,没有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也难以施展。
“既然人家拿我们当麦客。”
“也就别怪我打土豪了。”
“老总您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