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市“古建美,代传承,聚分享”的公益学术研讨会进行得很顺利。
主持人开场之后,就是各个地区的古建筑修复者,来介绍当地特色的古建筑。
大家在介绍中,会分享在维护和修复时的一些小故事,最后大家一起交流了在招生方面,推广专业方便,比较新颖的一些方法,会点题代入传承。
邵风知上台后,也是按照流程大致介绍了蓉城的当地的特色建筑。这次的修复小故事用的是东区寺庙的照片,为了迎合这次的主题,他还特意讲到了一些点。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古建筑修复,大致的原因是总觉得古建筑修复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总觉得那些面纱下是厚重的古籍,是学不完的知识。
所以谈及古建筑修复有些望而却步,这次我们对东区寺庙的修复,是公开的。只要有兴趣的市民都可以来参观,这次参观的总人数在意料之外。
里面有很多小孩子,一到现场就很好奇,嘴里的问题也很多,还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互动。”
大屏幕上有照片,有一些短视频,每一个画面里都是小朋友的笑脸。他们有的拿起刷子在帮着工人刷柱子,有的在帮忙搬木头。
这些美好的瞬间,吸引了很多的观众,台下有很多老学者,老教授眼角泛着光。
“古建筑修复不只是一个职业,这个职业里承载了很多有价值意义的东西,比如传承,手艺的传承,修复知识的传承,一代代匠人精神的传承。
我们和修复的建筑比起来,愣头青都算不上。我们的生命会消失,但做修复工作的我们每当完成一项修复工作,这样何尝不是自己生命在延续呢。
真的想要代传承,想要把这个职业分享出去,那首先就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职业。我们不要想着用厚重的知识去讲解,会让人感受到压力。
有个学者说过,建筑就是生活的艺术。建筑之美无处不在,就如同生活的乐趣无处不在。发现建筑之美在于一双关注美的眼睛,在于感悟生活的点滴、发现生活给予世界的精彩。
我们的每一个建筑都很有特色,建筑风格里有它的故事,它的美,那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点来作为切入。”
这话说完之后,大屏幕上的照片又发生了变化。这次出现的是堰市的川派建筑四合院,是昨天早上,师徒两人去拍的。
“堰市是旅游城市,外地到蓉城来旅游的游客,大部分首选都不会错过它。除去这里历史悠久,青山绿水,还有就是当地很有特色。
因为独特的地理原因,城市的布局很有意思,一半是现代化的都市,一半是古城区。房子是城市的第一张脸庞,我们能透过它看出很多。
现代化城市,年轻时尚,我们能感受到繁荣、富有朝气。保存完好的古城,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感受城市的底蕴。
就像堰市城市里的江水一般,一江激流勇进的江水,能被河道的各种石块激起汹涌的水花,越险冲击力越大,它流得越快。这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遇到各种困难都不惧怕。
同时这汹涌的江水,也能在激扬的水花之后,沉浸下来,好似之前那么澎湃不是它。这更是说明这座城市,能张扬,更能沉淀。
整个城市张弛有度,它的繁华时尚让人向往,存在于苍翠山峰中古色古香的屋子,也值得一去。照片上的院子是我们的川派建筑,是年前师傅带着我们一起去修复的。
我这次要讲的不是修复知识,而是修复好之后,这里多了一条旅游线路。原本无人问津的房子,成了一条很好的旅游线。”
这个话题抛出来,台下的人也表示赞成,谭教授和老朋友林教授坐在一起。
林教授说:“通过旅游这条线,让地方发生巨大改变的,有很多。但特色民居,一般是一大片连起来的才比较火。
这几个院子在数量上不是很占优势,不过看到这么多人愿意了解,还是很开心。”
谭教授点头表示赞成:“起初,我们也纠结过,后来想着院子荒废了实在可惜,就干脆试一试。那几个院子虽然不是很大,数量上不占优势,可是加了很多东西。
里面有一个普及课堂,是专门介绍川派建筑的,提到自己家乡的建筑,讲解员就很得劲,加上有一些特色小活动、小礼物就慢慢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