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落后的观点经过一定的更新然后能统治一个地区几千年,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也可以说被这种东西刻在了骨子里,或者说是dna之中。
是好是坏谁也不知道,政治文化搭台,传统文化唱戏。
范进没有继续想太多,而是继续加入到汤奉和张静斋的对话之中,想太多也没有用,很多东西即使他是站在高位,也是需要根据一些既定的规则,很难以他的意志为转移。
还是万历皇帝,作为这个国家地位最高的人,好像对他来说什么事情都为所欲为,但实际上他也只能根据儒家的规则来办事。
他不能讲他喜欢的郑贵妃封为皇后,不能够将他和郑贵妃的孩子封为太子。看起来至高无上的权利之中,其实大多数是由儒家的思想将他定格在这个位置之上,成了一个活着的祖宗。
需要他的象征意义大于他的实际意义。
为什么在朱厚照死后国家会这么急切的需要立一个帝王,他们真的需要皇帝吗?没了皇帝他们的朝廷机关,内阁这些就不能运行了吗?
或者他们需要一个十多岁的小孩教他们几十岁的人做事?
不!他们只需要一个象征,一个活着的坐在皇位上的象征,其他的事情离了你这个皇帝,他们也能做,甚至可能没了皇帝的干涉,他们能够做得更好,效率更高。
但是君权天授,没了这个君,好像政权的运行就失去了他的合法性。
张静斋也是理解了为什么南京城的官员们会投降了,被弗朗机炮指着的那种场景,想想就很刺激。
但是张静斋却是又对一件事情不解,他看到依旧笑容不止的汤奉,问到:“师叔何故发笑?”
汤奉收敛了一下自己的笑容,得意的说到:“世侄有所不知,此次就是由于这江西府的官员被宁王杀光,而这南京城的官员们投降之后自然也是不能继续任职了,所以这才得来了我升迁的机会!”
范进和张静斋这才明白,本来还感觉到奇怪,明明汤奉战场都没有上,只是带着人来支援了一下,为什么能够上任知府,如今才知道宁王这次造反是真的让汤奉一波肥了起来。
这种机会可以说算是可遇不可求,张静斋这边却是直接羡慕嫉妒恨了,他想着他上任的时候怎么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开始的时候就有回民将牛送上来简直就是给汤奉刷经验的,而且当时汤奉和范进的做法他感觉还是他稚嫩了,要是他直接就将那回子弄死,之后他的名声也就传了出去,还传的更广,哪里用像范进和汤奉上次那样的麻烦。
而这次宁王之乱的机遇,简直就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好机会,他想着他当时怎么没有遇到这种好事情呢?
至于战争所受的伤害,人民的死亡?管他屁事,他就是个做官的,什么治国齐家平天下去tm的见鬼去吧。
等到他身处高位的时候在去对别人吹格局,在他身处低位的时候,只要宁王造反这种事情不能波及到他,管他宁王杀多少人,干多少坏事,只要能升官,那些贱民们死了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