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一切真相
先前,在那位血煞圣神的记忆中,陈凡,见到了一段颠覆他认知的情报。
原本,对陈凡乃至诸天大多数仙人而言,现实世界,乃是由空间风暴组成的混沌之海。
无数大界,在混沌海中飘浮,与之共同构成了,这片浩瀚无垠的诸天万界。
每一个时间点上,都有一座诸天万界,而在那数之不尽的时间轨迹上,无数诸天平行而立,化作了一片时光之海。
整片时光之海与至高仙界一道,被那孕育世界的本源混沌包裹--
这些,便是人们已知的世界全貌。
然而现在,从那血煞的记忆中,本源混沌之外,还有一片混乱的天地。
那里,是一切毁灭、混乱的本质与源头,血煞老祖,将其称为无极混沌。
无极混沌能毁灭一切。
不过,物极必反。
当一个地方的无极混沌演绎到极致的时候,本源混沌也会随之生出,而一方世界的世界之母,也将在本源混沌中诞生。
有了世界之母,洪荒乃至仙界都会自动演化,天地万灵,也将由此自生。
不过,这份万灵栖息之景并非永续:
每隔一个纪元的数十乃至上百万亿年,创造出这方世界的本源混沌便会耗尽,无极混沌随之降临,一切的一切,皆难道毁灭--
这,便是所谓纪元大劫!
到那时,洪荒破灭,万物凋零,但,在这其中,仙界,凭其强度高超会持续存在,顶住一段时间的无极混沌摧残才会毁灭--
可以说,躲藏于仙界核心,乃是洪荒万灵苟活更久的唯一方法。
不过,这种方法,并不能坚持到本源混沌的再次生出,因此,在仙界彻底毁灭之后,所有修士,都必须自救。
一般修士,根本没有自救的资格,不过在这其中,却不包括造化境之上。
在仙界崩塌后,造化强者往往献祭自身,从而将体内伪洪荒炼化为本源混沌,以此撑住无极混沌侵扰,直到下次世界诞生:
血煞老祖,乃至三大祖魔等一系列混沌天神,他们,便是上个纪元遗留的天尊!
这些天尊,在献祭自身熬过纪元大劫之后,意识便融入体内世界被献祭后剩余的残渣小世界中成为天道,待新洪荒诞生则融入新生天道。
到那时,只要借助融入天道获得的权限,培养气运之子后再夺舍重修,便能重返造化境,获得在下一个纪元大劫生存的可能!
这一切,本是正常,然而却有两人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野望:
一是鬼祖,二,便是血煞!
鬼祖,在融入新生天道后,便尝试操控轮回,主宰洪荒万灵生息关键。
至于血煞,更是逆改洪荒环境,试图从最开始就让整个洪荒亲和血族--
显然,他们两者希图成就道祖!
道祖,体内开辟“道界”,从此体内诸天时间线受道界牵引回绕,构成时间闭环,于体内自成时间长河,即便本体进入仙界,也可不受仙界因果限制永续维持巅峰状态。
在一个纪元大劫,道祖们只需将体内仙界雏形毁灭,降级为天尊便可活命,不需要如天尊们一般夺舍重修,可谓握尽主动。
一旦他们成就道祖,整个混沌天神团队的利益分配都将被打破,三大道祖的主导地位也将受到威胁,绝非他们愿意看到--
最终,一番打压之下,冥族和血族都被通天教主种下烙印,交由祂的亲信魔族打理,自此对魔族产生天然恐惧,无力翻身。
尽管通天教主承诺,只要两者老实,在纪元之末,会让二者成就天尊,但血煞心头,依然存在着一丝不甘,一直在暗中谋划。
直到,赤阳于人界出事!
赤阳,乃是魔界气运之子,拥有魔族一份核心气运且因天人族封印,常年不在魔界。
得知赤阳从封印走出,血煞欣喜若狂,当即派遣血族与之联络,甚至不惜承受仙界反噬,投影降临人界,抗下天琴一击,将昏迷的赤阳接到了血族的巢穴。
在那里,他顺利抽干了赤阳的气运,借助同源的特殊力量,打破通天教主借祖魔之力在其身上种下的境界封锁。
同时,为了避免怀疑,他专门将赤阳尸首留在了人界,伪装成赤阳死于人界,从而掩盖住了自己借赤阳气运破封的事实。
之后,光明祖神用以侵蚀诸天的信仰化身在人界正巧感受到了陈凡幽天图的力量。
那种匹敌天尊本质的鬼祖气息,让光明祖神误以为鬼祖暗自突破封印,故而上报混沌天神一系,引得鬼祖被轮番追查。
以鬼祖吸引注意,血煞顺利躲过了混沌天神派系的注意,从而使祂得以按着早年于洪荒时代的布置暗中积累--
若没有陈凡侵入血界,逼其亮出底牌,恐怕亿年之内,祂就能悄悄重返造化境。
届时,暗中感悟混沌本源,按祂的想法一步步下去,成就混元,大有可为!
不过可惜,到最后,却是功亏一篑。
“……你找上我,与纪元大劫有关?”
理了理思绪,陈凡开口问道:
从得知自己重生与混沌神树有关后,他一直有“为什么”的疑问,一直未有解答。
尽管混沌神树牺牲自己亲友的行为让陈凡不满,但与混沌天神的对抗上,他们,应该还是处在同一条战线上--
仙界核心,容纳量有限。
那些混沌天神,早已将名额暗中分配准备在纪元之末依托此渡过大劫。
陈凡若想让自己的亲友活下来,就必须击溃混沌天神,夺取属于这个纪元生灵的生存机会,与这一点相比,无论是对混沌神树的不满还是前世仇恨都要排在后头。
“是,也不是。”
混沌神树淡淡答道:
“击溃混沌天神,抢夺纪元之末的存活名额,是余拉拢此纪元生灵的筹码而非目的,至于找上汝,余之前也说过,是个意外。”
说到这,混沌神树语气微顿:
“想象汝已然猜到,所谓困世千年,是余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