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收摄精气神三宝归于中宫,以玄关一窍立基敛藏神炁,行抱元守一之诀。坐忘内视,行凝神入炁穴之功,活子时至元阳生,勃然机发,正是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
林森采有气无质之壬水(坎中真阳),以真意摄入中宫,与离中真阴会合,然后就感觉雷声如裂帛,丹田火热,两肾汤煎,即将药物聚于海底,以真意引转尾间,雷声轰轰透过三关,翁聚泥丸宫。
陆玄诚看到林森坐下之后,全身绽放光明,忽然身体内雷声轰轰的响起,并不断移动,然后就见林森两眉间内涌圆光,不由自主的开口。
“眉间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
等林森睁开眼睛就看到陆玄诚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
“道长,你这是?”
过了一会儿,陆玄诚平复了一下心情,才道出原委。
内丹术就是把人体内循环运行的经络比作内丹修炼的通道,在人为的精神意识的严格控制下,利用体内元气的推动力,把人体分泌的精气经过周身循环的修炼,使精、气、神凝为“圣胎”或称“丹药”的功法。
在上古时期,天地精气浓厚,这样修炼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地进入末法时期,为了继续修炼,古代先贤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的修炼。
这时候,也因为理念的分歧分裂成两派,一派认为人活一世就要纵横世间、无敌天下、建功立业,他们把修炼来的精气融入到自身的气血之中,并用自身的元气催发,用这种暴烈的手段换取强横的实力在人世间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
另一派则认为生命过于短暂,在坚硬的东西都会在时间的消磨下流逝,更别说是在滚滚红尘中留下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痕迹,他们就开始追求更高的寿命,想要达成天地朽而我不朽,日月灭而我不灭的目标。
“炉鼎”一说就是以长生为目标的道教提出的,他们认为天地精气进入人体之后会不断的流逝,于是想要用炉鼎尽可能的封住天地精气,形成和大天地不交流的人体小天地。
因此,在内丹术的修炼中炉鼎十分重要。
曾有先贤提出:金鼎近泥丸,黄帝铸九鼎。丹田为鼎炉,全身无处不丹田,鼎炉在身内,结丹在三田。
根据这个理论,先贤提出了五种炉鼎。
小炉鼎:指下丹田为炉,从脐到建里为鼎。亦有以会阴为炉,气海为鼎者。在炉内烧火,元神、意念注守之即火。
大炉鼎:以腹为炉,以头为鼎,,此时中、下二田合一,项下为炉,炼气化神,再上升至上田至鼎。
天地炉鼎:以天地大自然为炉,以练外气,以人为鼎,将气收入人体,引天之真阳来点化体内之阴气,即可功成。
身心炉鼎:以身为炉,以心为鼎,心身结合,不一不二,使丹田充斥周身各部以至毛孔毛窍,体内可放金光,周身不漏。
太虚炉鼎:以无形无象、无涯无际的虚空为炉,以道为鼎,以外在的无限充实身体的主体的无限,最后人与虚空等体。对此须待祖性玄关窍门开后才能理解。
世间公认大小炉鼎最易入门,但是以单一丹田入道,终究无望大道,前途渺茫。
天地炉鼎最快,但也最危险,多少豪杰都在引天之真阳来点化体内之阴气失败不得不化虹归去。
身心炉鼎最稳,但是消耗资源最多,毕竟修炼太慢,再加上以人体为小天地,天地精气只进不出,时间长了必遭天道厌弃,降临重重劫难。
唯有太虚炉鼎公认最高以虚空为炉,以道为鼎,与虚空等体,可惜对资质要求太高,唯有祖性玄关窍门开后才能入门,是时间唯一可超脱重重劫难,达到不生不灭,不老不死,永生永存境界的机会。
而林森刚才那眉间内涌圆光,右旋宛转,如日正中,如放光明的样子正是道经中祖性玄关窍门洞开的特征,也就意味着林森的身心炉鼎有机会晋升为太虚炉鼎,若是度过三灾九难十劫,则有可能达到古之神圣的境界,历万劫而不磨,沾因果而不染,与天常在,与道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