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师

第十章 忽悠梁山

第115章 忽悠梁山

同伴虽然明白了,却觉得宝甲没有金银好用。

史子明脸上保持笑容,心里却在叹息。

这次找来的同伙实在不堪大用,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还是在惦记些许金银。

那梁山为何放着大名府不打,偏偏发兵来帮貔貅刘开墓取宝,是大名府的金银没曹操墓里的多吗?

自然是为了这三千宝甲。

有了三千宝甲,组建三千精兵,以此为基石,梁山就不是局限于一山一水泊的水匪了,而是真正有能力造反的大势力,以后要招安还是据地一方,都大有可为,又岂是区区金银可以衡量的?

梁山里面,也是有军师的,自然能够看清这些。

这不,在皇家公社的简易营地里面,梁山上来的尤军师就在细细观摩着刘湛挖出来的甲胄,敲敲打打甚至还凑近鼻子闻了闻,才向后面挥手说道。

“东西是真的,放人!”

刘湛连忙往他身后看去,只见一名三四十岁的儒生被推了出来,衣服脏兮兮的,但脸上和头发还是保持了整洁,迈着四方步走到刘湛面前,试探着问了句。

“在下马九思,可是刘湛刘监司当面?”

刘湛赶紧拉着马九思的手,上下打量有没有受伤,嘴里说道。

“是的,我就是刘湛,也是吕俨的朋友,辛苦你了。”

马九思眼眶瞬间红了,半响说不出话,身子也软了下去,显然是心情过度激动,失了力气。

刘湛连忙喊冯平和陈响扶了马九思下去歇息,自己还是留下来应对梁山来人。

尤军师不慌不忙的喝了口茶,笑着说道。

“如何,刘监司,梁山可没有亏待你的朋友吧。”

刘湛保持着灿烂的笑容,拱手说道。

“梁山好汉,果然侠义为先,真是名不虚传,在下佩服,佩服!只是人虽然送回来了,没有粮种,我们这群人还是要饿死在这磁州。

尤军师不如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把粮种也给我们送回来吧。”

“送佛送到西……这是哪里的俗语?”尤军师思索一会无果,又朝着刘湛说道,“早就听说过刘监司非同凡人,没想到说话也如此与众不同。

粮种不是粮食,对于梁山来说只是小事。只是从梁山送个人来磁州容易,送一船粮种过来,却是要和刘监司算算车船费的。”

“好说,好说。”刘湛满口答应,“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江湖人都知道,我刘湛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

不知道尤军师要收多少车船费呢?一千两黄金够不够?”

尤军师哪怕是见多识广的,也没见过这样主动加价的,一千两黄金就为了送一船粮种?这貔貅刘要么是个傻子,要么是个见过大场面的,才会如此不把钱财放在眼里。

尤军师看着眼前清秀明朗的刘湛,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傻子,心里对刘湛持有藏宝图的传闻,又更加信了几分,脸上的笑容更真诚了一些,对刘湛拱手道。

“刘监司说笑了,梁山以义气为先,哪能收监司的金子?在下这就传讯给梁山,让人把监司的粮种送来磁州,只是梁山的儿郎缺衣少食,还是要请监司帮帮忙的。”

“好说,我这边既种粮食,也种棉花,而且有专门的农学博士在此,明年必定是大丰收,到时候棉衣大米,任梁山自取!”

尤军师眯了眯眼睛,实在看不出刘湛是不是在装傻,只好主动挑明。

“刘监司说笑了,我说的是那曹操墓里的三千宝甲。”

刘湛这才作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笑道。

“尤军师原来说的是这个啊,害得我还误会了。只是尤军师要私运甲胄,却不知道我是朝廷命官吗?”

尤军师一愣:“刘监司这等人物,还在意朝廷的规矩?“

“军师看错人了!”刘湛大义凛然的说道,“如今赵官家对刘湛恩义深重,朝廷对刘湛又有拔擢之恩,要想让我违背朝廷的规矩……”

尤军师提起心来,暗暗示意身后的梁山好汉留神,一有不对就拔刀砍死刘湛,却听见刘湛大声说道。

“……得加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皇孙白手起家
皇孙白手起家
李昭的父王李齐是个坑货,逼宫失败,然后全家跑路。李齐被抓回长安,李昭逃进大山里。部下不知所措的看着他,李昭淡定道:“诸位放心,一切皆在我谋划之内。”李昭心里很慌,谁能告诉我,大山里该如何生存。
大千飞雪
大明状师
大明状师
高律李子谦穿越大明,成为了大明朝治下的一名状师。于是,他破悬案,鸣不平,登朝堂,平天下。
不吃白菜先生
鼎锅底人
鼎锅底人
明初年间,未来皇妃与贫寒小子偷吃禁果,当处死。一出假死他们得以金蝉脱壳,逃进原始森林。他们遭遇猛兽、野火顽强活下来。又遭遇地陷沉入几百丈的天坑与世隔绝。在他们准备就在那共度余生之际迎来了他们的孩子,为了孩子,男主想尽了法子终于爬出了天坑。在他们安居乐业时又遭战乱,他们收留一群妇女儿童回避天坑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甘望明
高考后,带着种子系统去参军
高考后,带着种子系统去参军
重生平行世界,高考结束后,才知道早已激活了系统,但是系统要求他去参军。可,他已经确定自己是高考状元了,没办法,他只能带着种子,先去参军,一步步走上巅峰。
燕草
弘唐
弘唐
那一年,王勃准备南下,看望被自己连累贬官交趾的老父。那一年,骆宾王在长安郁郁不得志,南下巴蜀巧遇卢照邻。那一年,杨炯待制弘文馆,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那一年,贺知章正天下求学,背起行囊,准备远赴长安。那一年,唐军在西域对吐蕃战事取得大胜,吐蕃再次向大唐请和。那一年,刘仁轨破新罗兵,新罗王金法敏遣使长安“谢罪”。那一年,高宗李治风眩症日重,召群臣议武后摄政之事。那一年,洛阳合璧宫,高宗嫡长子李弘卒,
染血的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