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没有吃的了,奶奶和祖祖好长时间没有吃过菜了,我想给奶奶和祖祖找点菜吃!”何晓眼泪顺着脸颊落了下来。
冉秋叶有些诧异:“你是哪里的孩子?”
何晓看着冉秋叶道:“我就住在前面那个山上。”
“前面的那个山...?”冉秋叶想了一下连忙道:“哦...是小北山吧...!”
“小北山?”何雨柱问道:“什么地方?”
“就是前面挖坑填河的时候,出来一座土山,我们管它叫小北山,一群孩子爬上爬下,攻碉堡、打仗,玩儿得忘乎所以。
可是那个地方什么时候住人了?”冉秋叶疑惑了起来。
“我和祖祖,奶奶,前天才来的这里。”何晓微微的道。
“难道是讨难的?”何雨柱看向冉秋叶。
冉秋叶皱了皱眉头的问道:“你爸爸和妈妈呢?”
“爸爸死了,妈妈走了...现在就只有我和祖祖还有奶奶。”何晓答的干脆。
“应该是讨难过来的。”冉秋叶有些同情的看向何雨柱道:“雨柱,要不你给买一些蔬菜,大米,我们将小家伙给送回去吧。”
何雨柱点点头,这些讨难的,其实六十年代还是很多的,你不讨难就得死,你说你讨难不讨难?
何雨柱听过一位讨难的人叙述自己家的无奈,他们家住的是一孔破旧的土窑洞,也是人家搬走留下的,里边黑的像漆一样。
进窑门先要下两个踏步,窑宽约三米,深五米,外边高二米六、七,里边高不到二米。窑内的右边有一个盘着炕的小窑洞,有一米五宽,二米多深。
在右边的墙上有一个通外的小窗户,约一尺大小。
一家四口人都挤在这一个炕上。
窑洞又低,炕上站不起来,只能坐着。睡觉的时候,都要跪着爬进去。灶房是在院子中间一个只有一米多深,无墙无门的半截窑里,门口用柴草一挡就好了。
家里除了铣、镢、锄以外,没有一件家具,几件补丁破衣服都放在了一个纸箱子里,仅有的一点口粮也装在一条口袋里。
人均旱耕地三亩多,而且多为坡地。农作物是以小麦和玉米等秋杂粮为主。由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虽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但到头来还是勉强够吃,余粮甚微。
这里的水土不好,常吃这里的水,好多当地的孩子都得大骨节地方病(俗称柳拐子)。这地方人到中年,就行走很困难了,两手僵硬活动也不方便。他们每天起床,先要手扶炕边,不停的摇腿,活动腿关节,等关节活动热了以后才能行走。
想到这里,何雨柱点点头:“我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