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悟空学艺
美猴跟随童子来到洞府深处,但见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
而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
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弟子诚心访道数十年,一直未曾放弃,还请师父收留。”
菩提祖师道:“慢来,你是哪里人士,且说个明白后再拜。”
美猴王道:“弟子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
菩提祖师道:“东胜神洲离此地隔着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你是如何到得此处的?”
美猴王道:“弟子漂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四十几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美猴王说着说着不禁想起了这些年的遭遇,当时也没觉得辛苦,只是一直见不到拜师成功的希望而沮丧。此时当着菩提祖师的面再一次提起这事,不禁心下凄然,眼泪都要流了出来,但为了在菩提祖师面前保持形象,他硬生生将眼泪憋了回去。
祖师道:“既是用了这么多时间赶来,想来你也是吃了不少苦头,我且问伱,在这期间可有伤人害人之举。”
美猴王答道:“老神仙放心,我晓得神仙都是良善之辈,不收罪恶之人。”
“所以我从不与人起争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
“最多就是受了气后在心底暗暗骂上几句,因为我知道凭我这身筋骨,若是打起人来不是死就是亡,根本不会有好下场。”
菩提老祖看了眼美猴王的因果,发现对方确实没有撒谎。
于是他点点头,又问道:“既如此那你姓甚名谁?”
美猴王摇摇头道:“我无父母。”
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
猴王道:“我虽不是树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祖师闻言点头道:“这么说,却是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
猴王站起来走了两遍。
祖师笑道:“你行走坐卧虽已是人形,但这一身毛发却是怎么都遮不住。”
“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叫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首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美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我才有了姓氏。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
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
猴王道:“哪十二个字?”
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美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美猴王跪地拜谢师父赐他姓名,脸上分外感激,嘴上也不住感谢。
只是他心中的寒意却不自觉地布满了他的全身。
孙悟空这三个字不仅是他想要求仙的起源,也是他能够一直求仙的执念。
这个名字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出现都会让他欣喜,但是当这个名字出现在他身上时,他只会感觉绝望和恐惧。
这个四十多年前听到的名字,那个故事中的大英雄大豪杰,那个能够反抗天庭,号称齐天的孙悟空,那个最后被人镇压在如来佛祖五指山下的人,竟然就是他自己。
当日孙志明所讲的孙悟空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在这里学的艺,修的道,但后面可是将他的本领全部讲了出来。
乃是七十二般地煞变化,与筋斗云,还有那根本法门却不知是什么,也没听他说起过。
只是如果自己所学不是地煞变化与筋斗云,不知这命运是否会发生改变。
孙悟空这般想着,心中已有决定。
虽然悟空心中想了这么多,但实际上时间才刚刚过了没多久。
随后菩提祖师令大众引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
众仙奉行而出。
悟空到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
次早,孙悟空便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
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
悟空在洞中已不知不觉间过了六七年。
这六七年里他并没有半分不耐,除了学习前面那些修道必备的知识外,他还学习了各种武技算命卜卦天文地理,阵法炼丹等等。
直把众人看得一愣一愣的,所有人都想不到一只猴子是怎么做到克制自身的欲望,违背天性学习这些与他并不相匹配的技能。
而且因为悟空的悟性十分高,导致只是短短六七年间,他向众人习来的各种技艺便超越了绝大多数传授给他知识的人。
悟空就这样过了充实的六七年,而他前面四十多年寻仙所产生的苦闷之情也彻底在这种生活中消散掉了。
直到有一日,菩提祖师突然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
祖师讲道十分精彩,所讲的知识基本都是悟空不懂或者粗略了解的地方。
这让悟空顿时解开了平时大量积累的问题,直喜得他不由得手舞足蹈起来。
祖师看到台下的孙悟空如此嬉闹,对孙悟空道:“你在台下,怎么手舞足蹈,不听我讲?”
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
悟空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
祖师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我学些甚么道?”
悟空道:“但凭尊祖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