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

第104章 朱祁钰惦记于谦女儿

第104章 朱祁钰惦记于谦女儿?

“应昌,你好生放肆!”

“我于谦,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男子汉大丈夫。”

“又岂是卖女求荣之辈!”

这一次,于谦是真的怒了。

就连对着项文曜这个下属、亲信、好友,于谦都没能收住脾气。

“属下失言,于公莫怪!”

项文曜连忙弯腰道歉。

于谦虽然平日喜欢板着一张脸,可对呀项文曜却是从来没有发过火。

出于对于谦的了解,项文曜觉得于谦就是淡泊名利之辈,也不是屈膝侍奉权贵的阿谀奉承之徒

“于公,今天王诚来兵部的时候,突然问起了琼英的生辰八字,还想问我要一份拿走。”

吴宁见到于谦少有发这么大火,连忙出来岔开话题。

吴宁受于谦的重托,帮着于家物色一位女婿。

吴宁称呼于谦的女儿为“琼英”,也就是把说自己当成了于谦女儿的长辈,而不是唐突可男女之别、老少不分。

吴宁如此,无可厚非。

“该不会是,王诚是帮陛下问的?”

项文曜闻到了一丝可能。

再仔细一想,项文曜觉得就是很有这种可能。

朱祁钰如今的后宫嫔妃,可以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这哪里是一个帝王的待遇?

这连那些三妻四妾的富贵人家,朱祁钰都比不过!

作为皇帝,朱祁钰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忙着军国大事,都没有为了子嗣单薄而大选秀女,也就没有忙着充实后宫。

只不过说着说着,项文曜就选择闭上嘴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项文曜觉得,要真是自己这般猜测,于谦可就是要成为国丈了。

不过转念一想,项文曜觉得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要是于谦的女儿真能够进宫,那么于谦的地位将会稳固,也不用每天提心吊胆。

而因为有了这一层关系,朱祁钰也就不用对于谦日防夜防了。

“琼英的婚事,本堂自有主张。”

于谦也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王诚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王诚当然不会是为了给自己说媒。

而且王诚也知道于谦的臭脾气,王诚也不可能是帮着自己的亲朋好友介绍,更不可能是受了哪一股权贵之家的托请。

如此一来,朱祁钰就是最有可能的那一个。

只有朱祁钰,才配得上王诚费心费力的打听于琼英的信息。

“咱们,谈正事吧!”

而且于谦在听了吴宁和项文曜的话过后,也是大吃一惊。

真要是朱祁钰那样做了,于谦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推脱。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而且让于谦女儿入宫为妃,这是对于谦一族莫大的荣誉。

和皇家结亲,那便是皇亲国戚、富贵逼人来!

只不过于谦不愿意女儿成为政治牺牲品,于谦也不屑用女儿的幸福来换取自己的仕途。

还有就是,明朝后妃大多都是小门小户出身。

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明朝自从永乐年间之后,皇室就不再选择和朝中重臣之家通婚。

于谦权重,朱祁钰为了解除于谦的权柄,完全可以娶于谦的女儿。

如此一来,于谦顶着国丈的头衔,怕是就要脱手兵部尚书的职位了。

“应昌,若是你以为这样便能整肃朝纲,未免太过小看天下人了。”

于谦见到吴宁和项文曜不语,他只能率先开口。

“经此京师一战后,我大明和瓦剌已经是攻守易型。”

“朝中群臣关于迎回太上皇一事的呼声,只怕是会日渐起伏、往来不绝。”

“我等身居高位者,又岂能做那掩耳盗铃之傻事?”

“如此一来,我等又岂不是做了自欺欺人之蠢事?”

于谦在考虑了项文曜的建议良久过后,他只是摇了摇头。

“为何内阁、司礼监、六科给事中们,都是一致对奏章视而不见,还任由奏章泄露流出?”

“在本堂看来,他们这都只不过是在用“一个拖”字决!”

于谦还是有一定政治觉悟的。

内阁首辅陈循,正因为他是刘定之的科举恩师,所以才不发言语。

陈循,这是为了避嫌,不想趟这趟浑水。

得罪于谦?

陈循觉得没必要,毕竟都是景泰重臣,抬头不见低头见。

得罪清流?

陈循可不想以后隔三差五北上上书弹劾,就算清流不能让陈循丢官,可是也会让陈循觉得膈应人。

若是陈循在奏章上写下处置意见,无论是他写了什么,都有可能让别人觉得是他指使的自己的学生上书。

司礼监,本就是皇帝爪牙。

司礼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在金英和兴安被发往中都凤阳后,早就已经换成了郕王府出身的王诚和舒良等人。

司礼监更不可能和外臣一起,让新君朱祁钰难堪。

内阁和司礼监明面上不表态,其实也就是已经表示他们不愿扩大此事,不愿意深度参与此事。

而六科给事中们,正是看到了内阁和司礼监同时沉默,所以也就跟着装聋作哑。

毕竟新君初立,没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拿着自己的仕途去开玩笑。

“看来陛下这是用了一个“拖”字,期望让此事慢慢的冷却下去。”

经过于谦这么一点,项文曜和吴宁也是明白过来。

“陛下这般做,颇有点用于公做挡箭牌的意思。”

项文曜隐隐有一些不满。

在项文曜看来,太上皇能不能从瓦剌回来,只取决于朱祁钰和于谦两人的意志。

若是他们不点头,朱祁镇便只能客死他乡,成为徽钦一样的屈辱。

“于公掌控着兵部,乃是这朝中主战最力之人。”

“若是于公不愿意让太上皇回来,太上皇便一定回不来。”

于谦现在权柄和说话分量之重,项文曜是知道的。

关于国家大事,朱祁钰都会不时征求于谦的建议。

“依属下看来,到是有一个大好机会摆在我们面前。”

“之前陛下曾在御前朝会上说过,等明年春暖花开之时,还要再派遣边军与瓦剌决战。”

项文曜深呼吸一口气,重重的又说了一句话。

项文曜,乃是兵部中官员之中,最擅长勾心斗角存在。

“太上皇对于公,恩遇不如当今陛下。”

“古往今来,君臣相得益彰,唯有孔明之于蜀汉先主刘备,魏征之于唐太宗可比。”

“更何况,我大军若出漠北,更是会一雪前耻。”

“追亡逐北之下,便是太宗皇帝五次北伐那样千古功业。”

“于公居中调度,当可配出将入相之事。”

“陈循能够以户部尚书身兼内阁首辅之职,试问于公哪里又比他陈循差一分半点?”

项文曜这是帮着于谦图谋进入内阁的机会。

“陛下定然不愿意看到太上皇平安归耒,刘定之这封奏章只会激怒陛下。”

“所以咱们兵部才更应该主战,最好是逼得瓦剌狗急跳墙,杀太上皇以泄愤。”

“或是说,太上皇不忍被敌寇羞辱,愤然自尽而亡。”

“如此一来,我大明就可以打着为太上皇报仇的旗帜,剪灭胡酋,燕然勒功而还!”

“陛下挟如此旷世奇功,借大胜之威而祷告太庙,天下人莫不歌功颂德!”

“至于于公,携统筹帷幄之大功,入内阁还不是易如反掌!”

项文曜说得很直白。

“应昌,休得胡言乱语!”

吴宁出身呵斥。

听得项文曜说得如此露骨,吴宁脸上到不由得有些不自在。

毕竟这就和直接弑君,差了一步而已。

“这不是吴公说的,也不是于公说的,这乃是下官胡言乱语!”

“就算东窗事发,下官也不会攀连于公和吴公!”

项文曜心里拿定主意。

就算于谦和吴宁不同意,他也要实施这个计划。

实在不行,找仪鸣也好,找成敬也罢,找王诚也可以。

这些朱祁钰的亲信,哪一个不想帮朱祁钰分忧解难?

“应昌,不可乱了君臣大义!”

于谦说了这句话后,就起身走到窗边。

临窗眺望,不远便是京城最为繁华热闹的街道。

再远一点,则是巍巍的宫阙。

这便是于谦为之一生守候的所在。

“太上皇昏庸,当今天子贤明。”

“于大明江山社稷而言,当今天子比太上皇更适合坐在龙椅上。”

项文曜,可不会听从于谦和吴宁的劝告。

“敢问于公、吴公,你觉得自从重臣们谋逼宫的那一刻起,咱们这些人和太上皇还能一如从前吗?”

项文曜说的这些话,乃是直指利益害指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我才不当国师
大明:我才不当国师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我出身草莽,但那又如何,国难当头,如果你们读书人不行,就让我们这些人上!大明正统十四年,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北京城里,陈三秋开始了他在大明朝的第一个选择……
半包软白沙
三国霸业之魂穿刘备
三国霸业之魂穿刘备
注:本故事为虚构,读者朋友们理性观看,另外主角是以穿越为刘备的身份争霸天下,喜欢蜀汉的朋友可以看看,多谢各位了(???????)?*。东汉末年,汉庭衰败,朝廷混乱不堪,民不聊生,各方诸侯并起,群雄逐鹿。而大学生杨武在家熬夜玩三国群英传时,不幸猝死醒来发现自己竟成了刘备,刘大耳。而故事也从黄巾之乱开始.........。刘宏:“刘备讨贼又是首功,朕封你为将!”刘备:(?˙▽˙?)。刘宏:“什么?你竟
小杨yy
三国草根:没作弊器只能拼操作了
三国草根:没作弊器只能拼操作了
东汉末年。江山穿越到大宦官蹇硕的义子身上,可他来的真不是时候,他的大靠山蹇硕事败,被砍了脑袋。现如今,大将军何进和宦官们鹬蚌相争,一死一逃,被士族们渔翁得利。江山为了自保,盯上了宦官带着皇帝出逃的良机,磨刀霍霍……“你、你别搂着我~”“再离我远点……”“别放手,呜呜……”江山沾沾自喜,斩获从龙之功,竟然还顺到了一个一副小倒霉样的“宫女”……
半舟
重生七皇子横扫六国
重生七皇子横扫六国
兵器研究院的高材生叶秋,因一场车祸穿越到武朝,重生化身为七皇子武泽天!这里是另外一个历史时空,七国割据乱世,各国常年互相攻伐,百姓苦不堪言!庙堂之上权谋不断,江湖之远亦纷争不休,天下竟没有一寸净土!武泽天临危受命,镇守嘉陵关御敌!随后他决心考察列国,游历江湖,红颜蓝灵儿誓死追随!在游历燕国的路上,他们碰巧发现了可以燃烧的黑色石头,还有在大雨中离奇消失的黄金......这一路,他遵循内心,或行侠道,
南溟七叔
贞观合伙人
贞观合伙人
一个普通的躺平中年李丰,车祸之后发现回到了贞观年间。本想继续过着躺平生活的他,却意外的当了那只改变历史的蝴蝶。一代明君李世民和这个现代人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李丰田:“如果是因为我的出现改变了历史,那么我就要为这段历史负责!”李世民:“如果不知便罢,现在既然已经知晓未来,那么朕就要做一些九死而无悔之事!请先生出山助我!”君臣二人会将历史的车轮推向何方?(无系统无外挂,一个普通人如何撬动历史的车轮呢
种蘑菇的兔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