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可梦训练家物语果然没问题

第210章 记者

而对于黏黏宝的这种行为,董昭倒也是颇为受用。

虽说宝可梦们普遍有着远超人类的力量,这种亲密接触照理是相当的危险。

可是黏黏宝这种宝可梦到底不负他们的“软体生物宝可梦”之名。

至少在黏黏宝的这一阶段。

还没有聚集起来相应的属性能量,对身体部位进行强化的时候。

就算董昭也说不上是什么身强力壮之人。

可是稍稍顶住自己回来这团淡紫色果冻般小龙的冲击。

到底还是件绰绰有余的事。

‘果然是这样,抱着这孩子果然还是很舒服啊~’

或许也是为了能够强压下自己对黏糊衣物的不满。

董昭这会又开始用力地揉搓起黏黏宝脸颊上的两个绿色圆点来。

虽说黏黏宝是董昭的第二个宝可梦。

但是董昭却也是在黏黏宝的身上,才第一次的体会到这种相互揉搓的快乐。

这一来,是因为黏黏宝的身体要远比当时的小锻匠来的柔软。

二来嘛,则是因为和黏黏宝不同,当时的小锻匠手劲就足以蹂躏金属铁粒。

就算其中是有神奇的属性能量相助。

可是单单就小锻匠刚刚出生,就足以将跟哑铃差不多的小锤拿着玩的力道。

要是真和小锻匠玩到兴头上的话,稍微一个没怎么控制好力道的失误下来。

董昭可不敢保证,自己的骨头经此一劫之后,是否还能完好如初。

“呼哈~大丰收大丰收,事情的发展真就如我所预料的一般。

举办这场‘你也大概可能约莫是新生第一!VS新生最强,黑历史挑战赛!’。

果然是我在我的记者生涯当中,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啊~”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就当董昭还在思索,现在小锻匠都已经进化成为了巧锻匠。

对力量的掌握无疑也是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那么这是否也意味着,自己已经有了可以和巧锻匠这般亲密接触的机会时。

随着对战场地门扉的开合。

一道相当有辨识性的声音。

就在门扉开合的那一瞬间,从门外传来的乱哄哄声响中脱颖而出。

立即就将董昭的注意力给转移过去。

抬眼一瞧,只见一位有着端正五官的少年正迈着兴奋的步伐走来。

一面满目放光的看着手中单反相机的屏幕,一面对着董昭朗声道:

“果然,本届新生挑战赛冠军的号召力真的不是盖的!

就算是我们事前已经公布了,失败者要接受新闻部大尺度采访的消息。

可是这些人为了‘新生第一’的名号,却还是前仆后继的跑了过来。

哼哼~多亏了勇者你,看来今天我们新闻部,可是会有一个大丰收啊~”

“是吗?那还真是辛苦你了。”

做狗仔做到这么有敬业精神的高中生,董昭说实话也是第一次见到。

尤其是在学院见不得学生群体当中出现过于夸张的商业行为。

从而禁止新闻部以超出印刷物料的价格出售那些周刊杂志后。

新闻部的这种行为也只是不怎么单纯的为爱发电而已。

能够做到像是蔡同学这个份上,董昭也是由衷地对其抱有一点敬意。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