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罗之木遁凶威

第三百六十四章 五年

不敢置信的他再度用精神力扫描了一番体内,他找不到任何一点血红九头蝙蝠王的痕迹,对方是真真正正的消失了。

这时他想起,之前与王忠的那一战,原来那一剑审判的不是他,而是他体内的血红九头蝙蝠王。

“前辈是在找体内的那个寄生虫吗?”

“我在与前辈第一次交手时就察觉到了异样,因此自作主张的替前辈除掉了。”王忠看着唐晨脸上的讶异,解释道。

“好,好,好,自作主张得好。”

“血红九头蝙蝠王已经寄生于我体内数十年了,我不止一次想要清除他,可被邪念侵蚀了意识的我,根本无力反抗。”唐晨大笑着对王忠夸赞,数十年的顽疾此刻尽去,怎么能不高兴。

“多谢。”

冲着王忠重重一抱拳,唐晨真心实意的感激到,对方帮了他一个大忙,可以说是救命之恩也不为过。

要是再被血红九头蝙蝠王侵占几年身体,他的身体将会被对方所携带的毒素彻底腐蚀,到那时哪怕他实力再强,也将无力回天。

现的他虽然与修罗神位失之交臂,但通过整整七场修罗神考,实力提升不止一点半点,如果单以等级论,此时的他己经半只脚跨入了百级领域。

只不过这样的实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这个时间不会太久,最多一两年便可。

“现在的你已经得到了修罗神的认可,甚至连修罗剑也认可你,只要在今后的岁月按部就班的修炼,对所有魂师而言的百级大关,对你来说轻而易举。”

“做为失败者,我该走了。”

唐晨按下心中的喜悦,对着王忠平和道。

从离开海神岛,再到来到杀戮之都,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他现在想的是回一趟昊天宗,看看自己的后人们,发展到了何种地步。

“不过再怎发展,也比不过眼前这个妖孽吧!”

对此唐晨只是轻叹,曾经的他险胜千道流半招,而几十年过去,那家伙的后辈师侄都能轻易胜他。

武魂殿的发展,应当更胜于他昊天宗。

而且,唐晨可不觉得他的后人中会出现能比得上王忠的存在。

“前辈保重。”

没有挽留,亦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话语,王忠与唐晨不过萍水相逢之人,虽然有着千道流与波赛西一层的关系,但也就那样。

对方想要做什么与他无关。

“告辞!”

唐晨也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决定离开就不会拖泥带水,当即告辞离开。

在唐晨离去后不久,一名女子来到这里,恭敬的对着王忠弯腰行礼道“参见新的杀戮之王。”

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王忠的领路人。

“杀戮之王这个名字不适合我,叫我修罗。”

王忠头也不回,注视着唐晨的离去,语调自然而平缓。

修罗神位已经是他囊中之物,而杀戮之王的称号属于唐晨,继承别人称号这种事,他并不喜欢。

待唐晨的身影彻底消失,王忠转身离开,而身后的女子也紧随其后。

他要在这里将杀戮之都重建,也同样要在这里将自身的魂力等级提升到九十九级,完整的转化为修罗神的神力。

这一待,便是整整五年!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