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罗之木遁凶威

第九十二章 团队战

但团队战,这可就有些难受了。

到目前为止,王忠身边的好友一共四位,胡列娜,邪月,焱,千仞雪,加上他自己正好五个人,勉强能凑出一个五人小队来。

可问题是,胡列娜,邪月,焱三人,现在也才是一个十多级的魂师,与对方五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实力层级上。

千仞雪还好,已然是一位三十级往上的魂尊,实力稍差,但天使武魂可是最顶尖的武魂,这一点完全可以弥补差距。

“时间就在明年年未的全年级大比,我们五人会在你与鹰老师交战前,向你发出挑战。”

“小学弟,加油喽。”

“希望,你到时候,依旧能像今天这样狂。”

几人联袂而去,王忠盯着几人的背影,第一次觉得棘手。

一打五这种事,真的不是现阶段王忠所能做到的,哪怕他再多获得一个魂环,这种事也休想办到。

这是人数上的优势!在没有形成绝对的力量上压制时,根本没有抺平的可能。更何况对方,还都是魂力高王忠至少二十级的魂宗,想要抺平,那么他最差也要达到和鹰炎阳同一个等级,才有可能做到。

对,是有可能,而且还不一定,因为一个搭配合理的魂师小队,其战斗力可是会直线上升的,越十级,甚至是二十级一战,都有赢的把握。

“事情,有些难办啊。”

王忠抓着后脑勺,神色说不出的难受。

好好的单挑你不来,非要打团队战,这不是没事硬找事么,真男人一对一,这不热血?这不刺激?

双手抱着后脑勺,王忠有气无力的再度抬起脚步,向着宿舍公寓晃晃悠悠的走去。

“我回来啦!”

推开大门,王忠中气十足的叫喊道,完全没有了之前那种有气无力的感觉。

“忠,事情怎么样了。”

“对呀,老师是个什么态度。”

“我们真的要全力与老师一战吗,那以后的课怎么办?我们要不要按他的规划去获取魂环?他会不会给我们小鞋穿?”

大厅中,胡列娜,邪月,焱三人座得整整齐齐,当王忠回来的刹那,立刻就围了上去,一连串的问题如炒豆子一样,当场就倒了出来。

王忠双双手往下按了按,先示意三个小伙伴别急,等三人安静下来,这才走到大厅中的沙发座下,慢悠悠的说道。

“事情没法改,鹰老师做出的决定根本就不可能收回的,也就是说今后至少三年内,我们的对手都是他。”

“而且,老师还对我说,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我们这群学生,能够超越他。他与我们的每一场挑战都不会留手,也要求我们全力以赴。”

“对了焱,你怎么会问出那么奇怪的问题!什么叫以后的课怎么办,什么又叫要不要按老师的规划去获取魂环,还说什么给我们小鞋穿。”

王忠目光奇怪的看了一眼担忧的焱,好笑道。

“鹰老师是老师,他不是什么心里阴暗的小人,挑战是挑战,教学是教学!他不会因为我们之间的挑战,就枉顾对我们教学,安心啦。”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