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之尊之太上玄德

第六十章 得法忘法

夏启见状,无奈摇了摇头。

虽说孟奇能忍受的了修炼金钟罩时的煎熬枯寂,但骨子里还是好动跳脱的性子,此外还喜欢人前显圣,可以说和他正好相反。

算了,就随他去吧,反正等到他开四窍后,自己的保姆任务也就结束了,到时候任由他外出闯荡江湖,撞撞“奇遇”也好。

夏启一甩袖袍,房门便自动合拢,旋即盘腿坐下。

他闭上双目,元神内审己身,察看起了眉心祖窍位置处的玄关——

自从他元心印小成后,生死玄关就已经无限接近于开启的程度了。

再加上他利用“八九玄功”在体内模拟了诸多功法和招式后,内天地已经初具了千变万化的特性,并向着不灭道体所描述的内景靠拢。

只等打开祖窍后,就可以直接步入天人交感,甚至天人合一的状态。

但要说这便是最契合自身的道路,也就是将来外显的内景,也还为时尚早。

毕竟每个人心性不同,心境修为不同,因此会从功法中领悟的东西亦不相同,《八九玄功》中前人描述的道路,未必就完完全全适合自己。

“容纳变化,身成不灭;一切皆空,心证菩提。”

夏启想到了《八九玄功》开窍篇的最后一句话,陷入了沉思。

这是“不灭道体”和“菩提金身”这两条道路的根本区别所在。

但夏启始终觉得这句话不仅仅是给这两条道路作区分那么简单,还隐含着两者互为表里的深意。

如何容纳变化?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何谓一切皆空?诸法无我,诸行无常。

若是自己能得法后忘法,忘法后得法,让这两种状态一始一终,一终一始,于此有无之间,循环往复下去。

是否就能将这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互相糅合,从而开创出一条圆满无碍的崭新道路?

孙悟空走的便是与他这个想法似是而非的道路,最后身成造化圆满,一人兼具了两种法身。

原着里孟奇日后所证的不灭道体里也略有菩提性质,并没有出现反噬。

想到这里,夏启又清点了一下自己这段时日里,陆续模拟后“开窍大成”的功法:

一门是仁圣的《浩然之气》,修炼时不但能养胸中浩然正气,更能在出手时引动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从而加持自身,是少有的能在开窍阶段就勾动天地之力的功法。

其内记载的绝学招式威力不俗,且颇具参考价值,既有壮大元神抵御外邪的心法“富贵不能淫”,也有能与任何防守招式相结合的“贫贱不能移”,还有能遇强则强的“威武不能屈”。

配套剑法“圣人九剑”更是一门长于大道,简于招式的外景剑法,虽然本身变化朴实无华,但若是能将自身道理融入其中“讲述”出来的话,威力反而远超大部分的法身剑招。

另一门是心圣的《心学二十八诀》,修炼此功的前提需得明心见性,并通过养学培育出深厚的心力才行,不过夏启身具元心,腹内亦不缺经纶作为资粮,也很快练成了。

练成此功后,他不但能使出其中记载的种种心术,例如“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等,还能以心念化剑,修出能驾驭天地元气的“心剑”。

藉此,夏启也开创出了自己的第二式外景剑招,“万剑一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在名侦探世界的日常
在名侦探世界的日常
再次醒来已经到了名侦探的世界,那是一个无法忘怀的人物,身为曾经的警校五人组之一,徘徊于几大组织之间,与名侦探的联手,当然也少不了点日常。
夜雨呀
江南之南
江南之南
江南宋城赣州,地处“江南之南、岭南之北”,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城市。《江南之南》是一本关于赣州的本土读物,为赣州存留了一份温馨的文化遗痕和时代记忆,但“不止于赣州”,同时也是一道认识江南、洞察客家的视窗。全书共5辑,分别为此山此水、客家风情、烟火记忆、人物春秋、诗赋江南,收录了99篇文章。“以文为镜,借字传情。”作者采用文学性笔调,透过不同的视角,或散文随笔娓娓道来,或诗词歌赋简约凝练,叙写了
陈相飞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机甲狂潮:从教练机开始无限进化
叶流云穿越蓝星,一个机甲狂潮的平行世界,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机甲。叶流云却只有一个破铜烂铁般的0星教练机。好在他觉醒了无限进化系统,只要完成任务,就能够获得进化点,让机甲无限升级进化!0星动能系统?直接进化,10星恒星动力炉,无限能量!0星防御系统?直接进化,10星虚无量子防护立场,固若金汤!0星战斗系统?直接进化,10星终星武系列,毁灭星系,制霸宇宙,就在今天!你以为10星就是极尽巅峰了吗?不
是龙神啊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