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将在李靖的开解之下,无不抱拳应声,士气开始振奋。
……
韩东进很快就接到了李靖的来报,准备让两军配合作战,让他们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对于他也准备良久的大战,韩东时自然不会怠慢,立即把师爷找来,将罗州诸多事务交诸于他手,同时让徐海做好准备,快速派人通知蓝田诸将。
“大人,海不言等人训练确实已经不错,可是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是否能如您亲自指挥一样,尚未可知,此次作战,李靖将军连一支人马都分不出来吗?”
不仅是李靖帐下诸将对火枪军缺乏信任,徐海等人出于谨慎的原因,也想着能不能多一支友军与之配合作战。
海不言等人虽然没有表态,可是能想象得到,他们早就盼望着能杀上战场,与程处亮一般立下大功,狠狠杀败突厥人。
接到韩东时的命令之后,他们是不会有什么畏难之心的,只恨这一天来得太晚。
可是徐海要为大人的安全负责,心思还是偏向于稳妥。
“怎么?若是战事有变,凭你的武艺还不能护着本宫转回罗州城吗?”
韩东时故意打趣起了徐海。
徐海依然正色说道:“属下对自己的武艺有信心,但更知道战场凶险,绝不是信心二字就能管得了所有风险。”
“若是战事有变,突厥人到底是全员骑兵,马速远胜过我们自己赶路,还能一直保存最佳的体力状态,若是形成被他们追击的局面,属下愿意死战,却不能保证大人您的安全!”
“为策万全,最好还是集中更多的兵力,等拥有绝对致胜的实力之后,再与突厥人大战不迟。”
他绝对是实话实说,不会理会自己的话是否是他人愿意听到的。
师爷等人本来就对兵事不太了解,听到徐海如此说,脸色都变了。
“大人,其实我们犯不着现在就引着突厥人杀入关中啊,明明李靖将军那边还能撑得住的。”
“现在,罗州还有如此多的大事要展开,一旦大战,不仅您无法在罗州主持大局,所有的兵力要调上战场,所有的衣服也得优先保障大军供应,您的计划不就被耽误了吗?”
他们所说的角度不同,但意思都差不多,就是求稳心态的体现。
韩东时微微一笑,正色看向徐海道:“我明白你们是在为本宫的安全担忧,可是我能明确地告诉你们,战场之上从来就没有绝对这回事!”
“哪怕我强行向朝廷,向李靖将军再索要援军,而且他们也真的派来了,让我们的兵力大增,同样不能保证战场上必胜之局。”
“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要什么援军,而是加强本身的信心,在战场上,有时候必胜的信念才是最值得依靠的东西,特别是我们火枪军这样依靠战争和纪律的军队。”
徐海等人哑口无言。
韩东时再转向师爷。
“如师爷所说,大战在即,前方与后方皆需要人手,暂时确实是无法调配开来,但正是为了罗州等三州的大建设,我反而更希望大战早点儿开始。”
“北疆战事僵持日久,已经耗费了我大唐无数国力,大量的役夫耽于后勤供应,无法从事生产,后方府库皆是紧张,必须保留最大的余量,避免出现军粮不足的情况,这才是影响我们三州大建设的最重要因素。”
“大战早日爆发,早日将突厥人击退,才能为我大唐赢得缓冲时间!”
师爷忧心地道:“可是,草原部族虽可击退,却不是那么容易击败的,他们今岁可去,明岁可再来,而我大唐却要时时备军于边塞,那种情况,对于整个关中的压力依然很大。”
他的着眼处并非整个大唐,而是自己大人负责的三州之地。
罗州倒还好,通州和平州都直接负责着对前线供应,与边疆州郡相接,所以大军不论是在外线作战还是内线作战,通州和平州都会是主要的后勤供应地。
即使击退了突厥人,别的州郡可以暂时缓口气,可是韩东所负责的地域,却依然松懈不得。甚至就连集结起来的役夫,也不可能放置归家,或者挪到其他的工程建设来用。
师爷掌控罗州之后,也慢慢开始接触通州等事务,对此自然一清二楚。
韩东时却摇了摇头:“那是你们对李靖将军不太了解罢了。我敢与你们打赌,只要能让突厥人元气大伤,李靖将军是绝对不会拖着整个大唐的军队来防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