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周目:什么叫大明第一勇士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不可言说的中山国

第136章 不可言说的中山国

异族什么的,不是怀柔就可以同化的。

当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神州陆沉,中原大地遍地胡膻。

连晋国这样的宗周大哥,国君一出门都碰到一堆夷狄。

你说这是华夏?

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欧陆呢!

那么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砍就是了。

《诗经》上一句“夷狄是膺,荆舒是惩”就已经讲得明明白白了。

所有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压根没打算和夷狄讲什么礼仪道德,也没空和他们啰嗦。

齐桓公直接“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在这个过程里,肯接受诸夏文明,并且愿意为诸夏效力的夷狄,自是渐渐变成了诸夏之人。

不肯的,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自从齐桓公这么干了以后,以后的霸主,或者相当霸主的国君,都干过同样的事情。

尊王攘夷,成为了诸夏的最大公约数。

其中尊王,可以先放一放。

但是如果没有攘夷这一项,你的霸主是不被人认可的。

比方说,楚庄王问鼎。

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河,陈兵于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以九州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恶的事物。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会碰到不驯服的恶物。象山精水怪之类,就不会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协,而承受上天赐福。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到商朝,达六百年。商纣残暴,九鼎又迁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个尽头的。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时,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享年七百载,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从这件事就可以说,楚庄王很不尊王了。

但是为什么把他放进春秋五霸呢?

主要就是他攘夷了。

于是,在尊王攘夷的普世价值观下,经历了春秋几百年,造成的结果就是,原本因西周灭亡而引发的神州陆沉,到得春秋中期就基本恢复了华夏的秩序。

残余的夷狄,也在春秋五霸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大搞特搞诸夏化。

于是,到了战国时期,九州境内已经基本没有了夷狄的踪迹。

之所以用基本上没有,主要就是中山国还存在。

即使是这样,诸夏依然对于中山国极为不满。

要知道,中山国,是一个在春秋时期极为强大的国家,

这家伙是唯一一个被诸夏灭国,还特么能重生的。

突出就是一个牛逼。

在春秋的时候,两个超级大国,齐国和晋国,都列二连三的对中山国发起过讨伐战争。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国家不是诸夏国家,而是一个夷狄国家。

是白狄,也就是一个白种人国家。

这是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忽略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自然和我们亲爱的司马迁同志少不了关系。

因为司马迁的祖宗,给中山国当过官......

所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把别人的老底是一顿拔掉底裤。

唯独对他们自己家族的事情,讳莫如深,不是没有道理的。

别人都是满门忠烈,司马迁家族往上数,全是给中山国当官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三国,召唤烽火狼烟
三国,召唤烽火狼烟
[武将乱斗+轻松造反+历史人物尽显光辉]泥头车司机业绩+1,刘和穿越到穿越人次最多的三国时代,成为汉室大宗正、幽州刺史刘虞的独子刘和。刘虞忠于汉室,拜幽州刺史假节北方四州,堪称天胡开局,但唯一的独子却一心想要造反……刘备有五虎上将,但刘和丝毫不慌,反手扔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刘和:董卓匹夫,虽然你有天下第一的吕布当义子,但如果我打出李元霸和李存孝两张王炸,阁下当如何应对?不要问我有多强。别问,问就是
咕噜噜的扇叶子
大汉匈奴王
大汉匈奴王
这是汉末南匈奴的故事。刘豹万万没想到自己穿越到三国,成了“其心必异”的匈奴王,与蔡文姬纠缠在一起。他蓦然发现,原来在大汉恢弘的篇章中,竟然有着这么一群胡人,替大汉镇守北关,甚至可能是你我的祖先。他们夹缝中生存,有人恨他们是爪牙,有人视他们为猛兽,有人把他们当走狗,唯独没有人愿意把他们当人。恰逢汉末渐失权柄,又有鲜卑崛起,匈奴难民大量涌入河套,汉廷最后用计再次分裂其部,之后再也无力握住缰绳。逐鹿中原
老李不似人
撞破皇帝女儿身,假太监扶摇而上
撞破皇帝女儿身,假太监扶摇而上
一朝魂穿,李逸竟然成为了一名宫内的假太监!意外之下,他撞破皇帝女儿身,从此,扶摇而上,平步青云!
三三木头
枭雄镇山河
枭雄镇山河
从活一次能做什么?想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来了兵灾。想让对自己好的人活的好点,那些贪婪的人不肯!怎么办?打倒他们
红色疯子
沙土窝
沙土窝
翔实讲述农村生活的小说。有代农村生活情怀的读者慎入,怕你产生共鸣,哭湿枕巾。
沙土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