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超神:开局打卡梅洛天庭

第七十九章 活下来再说

黑袍男子在苦苦挣扎之中,挥手给自己穿戴好了一件盔甲,可惜的是连一分钟都没撑过,就在忍者影子的刀刃下,彻底分崩离析。

“阁下饶我一命,我乃冥界四大护法之首,不能死在这里!”

黑袍男子终于扛不住了。

从刚开始的逼格十足到达如今的屈辱求饶,只不过面对着黑袍男子的恳求,楚浩显然并不动心。

没有提供任何的利益价值。

那么活下来,也只是垃圾罢了。

“混蛋,我是四大护法之首,你要是杀死我,就是彻底得罪冥界,狮王不会放过你的!”

夜色中。

黑影男子化为一道火红色的光芒,彻底在忍者影子的军团强烈攻势下,归为虚无。

在最后的那一刻。

黑袍还想通过自爆,想要摧毁楚浩,但很明显,由于实力差距太大,就算是真的自曝成功,显然也无法威胁到楚浩。

而自始至终。

楚浩就只是静静看着,目光当中淡然如常,谁也无法知道楚浩的心中到底在想着什么。

而在下方。

此时的苗条俊已经拽着阿飞准备溜了。

废话。

眼前这里死了这么多的人,他们两个家伙要是再不逃,恐怕就得被这个杀人如麻的恶魔给灭口了。

刚开始的时候。

他们还对楚浩那过分俊美的颜值感到妒忌,而现在,他们的心中只有恐惧,这简直就是披着天使皮囊的恶魔。

“那个,好像得离开这里了,好可怕,死了那么多的人,那大哥不会杀红眼了吧!”

火麟飞咽了口唾沫。

说实话。

作为血气方刚的年龄,对于幻想英雄救美这种事情自然是有所擅长,可当火麟飞彻底回过神来,望着地面上横七竖八的尸体,这一刻的火麟飞终于难以淡定下来了。

死人了!

而且还死了很多的人!

这地面上横七竖八的尸体少说也得有数十具,这可是极大的命案,再加上还有一个会飞的家伙,这如何让人不感到畏惧。

见到这两个小子想溜。

楚浩嘴角一撇。

直接就从原地消失,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来到了这两个家伙的身后。

“你们想去哪啊?”

听到恶魔的话语在耳后传来。

两个小子都打了一阵寒颤,特别是苗条俊这小子,差点就被楚浩的这句话给吓得哭出来。

说到底。

这两个小子也只是学生,尽管胆子大一点,看到遍地的尸体,如何能够让人不感到畏惧。

就算火麟飞神经大条。

可如今当他反应过来,也总算是明白自己所处的地方有多么危险,而且如今在他们的身后,还站着一位杀人如麻的恶魔,这要是看他们不顺眼把他们解决了。

那简直哭都没地方哭。

“大哥,我是学生,别杀我!”

苗条俊当即就跪了下来。

说实话。

虽然看起来有些没有骨气,可在自己的小命面前,显然是顾不上这么多了。

而火麟飞也当即将手举过头顶。

完全没有任何反抗的想法,这尼玛眼前这个家伙会飞,怎么打?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