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电锯人开始行善积德

第2章 相逢就是缘分

一口气斩杀十头巨人他都毫不在意,更何况在这种对立体机动装置极其方便使用的地方猎杀一只巨人?

对于利威尔来说,可以是瞬秒。

“呼,还好有你。”徐校长呼一口气。

利威尔侧视一眼徐校,对于这个人的印象又加深了几分。

【因为你糟糕的马术,利威尔对你低估了几分。】

徐校:“……”

马儿继续奔腾。

在这郁郁葱葱的巨木之森奔跑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巨人的庞大身躯将会受阻,而他们因为自身的灵活性便可以非常轻松的甩开那些家伙。

大概是骑马奔跑了几公里之后,徐校见到利威尔从旁边抽出来一把信号枪。

啪!

一颗黄色的烟雾弹在天空中炸响。

随后天空便是绽放出了一朵璀璨的黄色菊花。

“这是信号弹,可以向兵长他们传递我们没事,并且将你成功解救的信号。”利威尔简单的解释了一句。

“哦哦。”

徐校应着声,然后将目光转向四周,并且不断地吸收着自己所得到的信息。

巨人,调查兵团,城墙。

这应该是一个末日题材的世界,人们遭受巨人的进攻,只能修建城墙来保护自己,但是为了重新成为这片大陆的主人,人们从未放弃过挣扎。

于是他们便派出了名字叫做调查兵团的部队,这些人都是由城墙之中最坚强勇敢的人所组成。

而马上这位,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他的身手看来,的确是佼佼者。

不过那些巨人……

徐校联想起刚才利威尔斩杀的那只丑陋的巨人。

和恶魔一比,这些巨人竟然比他们还要丑,因为就算是恶魔,也有像帕瓦和枪之恶魔这么帅气美丽的存在。

还有阿黄和波奇塔这么可爱的存在。

至于这些家伙,赤裸裸的丑陋了属于是。

利威尔似乎不太爱说话,整个路上一直都是沉默寡言,看起来很难相处的样子。

不过他的动作却也是相当的犀利无比,只是没多久的时间,两人一马便已经冲出了树林!

穿过阴翳树林,外面倒是阳光一片,相当璀璨。

“嘿,小子,这里来!”

刚走出来,他们便听到了另外一个人的声音。

这个声音徐校不熟,但是利威尔很熟悉。

“兵长。”利威尔喊了一声。

徐校打量着面前那个人。

这个人一脸络腮胡子,年龄大概四十多岁的样子,秃顶,身材倒是格外的粗壮,在战争中绝对是好手。

同样穿着绿色的军服,背后也有象征自由的自由之翼,从利威尔的嘴中听来,这位应该是利威尔的领导。

“这就是你救出来的人?”兵长看向徐校,很是爽朗的问了一句。

“是的。”徐校回应。

“哈哈,很不错啊!”兵长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利威尔对于兵长的话没有做出回应。

“好了,现在天快黑下来了,我们要抓紧时间赶路回去了!”

兵长来到利威尔旁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天空乌云密布!

一只他们从未见过的巨人,登场了!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