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造成了,此前,皇帝高坐朝堂,发号施令。
但真正要将命令执行到基层,还需武王一声令下,皇帝命令才能畅通无阻!
而这时。
武王把持朝政,怒骂者有之,愤恨者有之,谴责者有之。
唯独不缺少支持者!
此时,天下三十余州,大大小小,武王府一系的中高层军官。
不少人欣喜若狂!
甚至有武王安插在各州的心腹死忠,已经在准备集结队伍。
三月十八,共襄盛举!
至于皇帝?
大黎天下许多偏远之地的百姓,连当今皇帝已经由德武皇帝,换成仁武皇帝在位,都不知晓。
真正把持舆论,影响国家大势的,乃是文官中的士绅、读书人。
武官中的勋贵、军方实权世家。
在以武为尊的黎朝,武官一系更为强势。
升斗小民,对国家有何用处?
京城中,无数道加盖皇帝大印的文书,由万里挑一的精锐士卒,向四方快马加鞭,通传天下!
而信使出发的第一站,邺城。
邺城乃军事重城,城中文官一系,最大的官级知府,要低于曹戍的武卫军统领之职。
此时,知府衙门前,数百名披坚执锐,目不斜视的精锐兵卒,列队戍卫一旁。
衙门口,站满了神态不一,衣着不等,却尽都翘首以盼的官员。
左边一列,为知府衙门内大大小小的文官。
右边一列,乃武卫军中大大小小、有名有姓的将官。
文以石知府为首,武以曹戍为先。
众人肃立衙门前,看向身前空旷肃杀的街道,心中复杂不一。
就在刚刚!
京城方向三道加急文书,传来了陛下驾崩,武王监国的消息。
紧接着,曹戍突然现身,召集众人。
声称,陛下亲至邺城,众官员随我前往迎候。
瞬间!
便在邺城大大小小的官员中炸开了锅!
武卫军中为首的几位大将,朱、龚、张、何等将军,事先已经与统领曹戍通过气,不慌不忙。
可怜一众底层校尉、偏将、郎将。
惊闻陛下驾崩,敏锐地嗅到了朝局动荡的危险气息。
刚想试探大统领对武王的想法。
忽然就被传唤至此,整这一出!
闹呢?
不提众人分文武两列,一边正经肃立,衣衫不苟,一边翘首以盼。
忽然!
街道上,视线尽头。
出现两个人头,一前一后,骑黑马而来。
随着两人不急不缓,驭马向前,渐渐漏出全貌。
当先的一位,额头凸起,面色堂皇,衣衫华贵整洁。
身躯笔直地立在高头大马上,坐姿端正,有种皇家贵气的仪式感。
众人不必再去看第二位。
光看这卖相,气质,神态。
心头一激动!
活着的陛下!
啊呸,陛下还活着!
不等两人缓慢驭马靠近。
曹戍面色郑重,立于文武两列之首。
甲胄在身,单膝跪立,持刀驻地,埋首大声高呼:
“臣,武卫军统将,曹戍,恭迎陛下!”
其后,文武两列,迫不及待,动作整齐,躬身行大礼。
一起高呼:
“臣等,恭迎陛下!”
黎皇面色平稳,由远及近,驭马立在众人身前。
马头回转,黎皇轻牵缰绳,干净利落地下马。
龙行虎步,两步走到曹戍身前。
双手重重把住曹戍肩膀,感慨道:
“今日再见曹爱卿,方知昔年太祖,拜武王之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