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夫妻个子不高,典型的南方人长相,听说话便是那种憨厚老实的手艺人。小芸开心的说道:“那我这先谢谢二娘了,你们两口子放心,活儿干好了,我也不会亏待你们!”小芸说完,又让万龙去把存放鹿茸的那间屋子隔壁房间收拾出来,让这两口子住在那里,这屋子是之前青格勒夫妇躲避老虎的时候暂住的房间,里面有火炕。弹棉花就在存鹿茸的那间屋子里,正好那里面还有大案台,干活儿比较顺手,棉絮也不会飞的到处都是。
说起这弹棉花的,那时候东北地区有许多浙江、广东、江苏这些地方的人,来这里走街串巷弹棉花、修鞋。东北人是热情好客不排外的,对于这些靠手艺出来谋生的外地人,大多都很尊重。他们不管去谁家干活儿,主家基本都是好吃好喝的招待着,绝不会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人家,这是一种普遍的待客之道。东北人有句老活:来到家里就是且儿(客人)!
那夫妻两个挑起一堆弹棉花的工具,随万龙来到了后院儿,六爷帮着一起把屋子收拾一番,让他们先安顿下来。
六爷忙完这边,点了支烟回头跟万龙说道:“咱这有两头老母猪这两天起秧子了(发情了),我看应该到火候儿了,你看找谁家的公猪配好?”万龙想了想说:“咱去吴伟东那儿,他现在负责连里的马号儿和猪舍儿,前几天我听他说猪舍儿买了一头大炮懒子(种公猪)回来,他跟我说那家伙有他么八百来斤,就拿它配!”六爷一听那公猪八百斤重,有些担心的说:“这么老大?咱这俩小母猪才三百来斤重,那还不得压趴下了?只能俩人拿杠子抬着母猪肚子试试,也不准能成!”六爷虽然见过不少大种猪,但这八百多斤的种猪确实很少见,心里也不免觉得好奇。
万龙也是有些担心不好配,但他还是想试试。六爷拿起一支赶猪的鞭子,从猪圈里赶出那头最先反圈的母猪。万龙笑着说:“我也跟你一起去,看看那七百斤的炮懒子长啥样,嘿嘿!”说完,便跟在六爷后面往前院儿走。
刚走几步就看见小光迎面走过来,正从兜儿里掏出烟叼在嘴上,这小子是准备跑六爷那儿去抽烟。他见父亲和六爷赶着母猪,便问道:“爸,你俩赶着猪去哪儿?”万龙看看他,边走边回道:“母猪反圈了,上猪舍儿配猪去。”小光一听,忙道:“我也去!”说完,把香烟又装回了烟盒儿里。万龙笑道:“你愿意去就去吧,正好儿能帮着抬杠子。”小光也不知道抬杠子是干啥,一边答应着一边转身跟着走了。
爷儿仨赶着老母猪,顺着环湖道走到村子边儿上,又往西直奔马号。这老母猪慢慢腾腾的扭着屁股,足足走了二十分钟才到。
八连的马号儿是六十年代在村子边儿上建的,最早是土坯房,七十年代初重建了一次,改成一长排高大的红砖房,看着非常规矩整齐。那时候有几十匹退役的军马,还有十几挂马车,很是红火。那会儿各连队都有自己的马号儿,收庄稼、拉石头、拉砖盖房子,全靠这些马车。后来,随着兵团农业机械化了,连里有了推土机、拖拉机,这些马和马车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大部分都卖给了个人家,马号儿只剩下四驾马车,还有十几匹马,这马号儿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猪舍儿就在马号儿的东侧,是一排低矮的石头加土坯房子。这猪舍儿里面常年保持着一百多头老母猪,每年下的猪崽儿会卖给村民们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养成肥猪,连里逢年过节宰了分给大伙儿。
吴伟东做为一个天津知青,对于这个弼马温的差事十分满意,他手底下带着几个小青年儿,掌管着十几匹马、三十多头奶牛,还有这大大小小几百头猪,每天忙的不亦乐乎。此时,他正在饲料间里指挥几个小弟兄往牛圈里倒腾饲料。
看到万龙和六爷赶着老母猪来了,吴伟东拍拍身上的尘土,笑呵呵的迎了出来说道:“你们爷儿仨这还一起出动了!不就配个猪吗?”万龙笑道:“这不都想来看看你这八百斤的大炮懒子啥样吗!我这母猪有点小,你看能配不?”万龙边说边递给吴伟东一支烟。
吴伟东看了看那头母猪说:“有三百来斤,是小点儿,不过我有专用工具,再小也能给它鼓捣上,嘿嘿!走,现在就去!”说罢,带着他们直奔猪舍儿。
猪舍儿外面猪的活动区是用石头垒的一米高的院墙,院子隔了几个分区,有母猪的活动区域,有肥猪的活动区域。偌大的院子里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都是猪,有的在食槽子里吃着残余的饲料,有的横躺竖卧在晒太阳,也有的相互追逐打斗。六爷看着这群膘肥体壮肥头大耳的家伙,笑着对吴伟东说:“这猪让你养的,溜光水滑儿的,真好!”吴伟东笑道:“咱既然干这一摊子,就得干好了,我要是把猪养的戗毛倒刺的,郑连长还不骂死我!嘿嘿!六爷,你把猪赶到旁边配种区,我进去把种猪也弄过来。”他说完,打开配种区的木门,让六爷把猪赶了进去,万龙和小光也跟着一起进到里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