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也不消审问了,可以直接送到大兴县的大理科审判。
杨玉没想到前面表现的好好的,连朱慈炯都瞒了过去。没想到最后竟然功败垂成,倒在了朱媺娖这关。长叹一声,随后被一众侍卫压了下去。
“竟然真是假的,皇后你是怎么认出来的?”福临没想到事情如此峰回路转,果然如朱媺娖说的那样人是假的。
“不过是臣妾的直觉罢了,打一进门开始,我就觉得他很不对劲。”
两人很快就被送到了大兴县的大理科审判,大堂上杨玉交代了事情的经过。他本是太子宫中内侍,李自成打进京城后,除了几个主动投靠的宦官得到优待外,其余地位高一点的宦官都被要求拷饷。
而且李自成的态度是太监勋贵拷饷,死活毋论。不少太监人财两空,亏得杨玉机警,趁乱逃出了皇宫,找了个乞丐窝躲了起来。
不过等李自成逃离京城后,他又混进了皇宫里。本来想着就算改朝换代,新皇帝一样要用太监,若是能巴结好新皇帝,后半生便衣食无忧。
哪成想福临入主紫禁城后,出于安全考虑,将原先明朝宫中的宦官侍女全部驱逐出宫,宫里只由盛京皇宫的老人照顾。杨玉便和其他宦官一起,被驱逐出了皇宫,再次过上了衣食无着的日子。
一天他在外城乞讨的时候,看见一个刘姓少年和前明太子朱慈烺长得十分相像。便心生一计,想借朱慈烺的身份重新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刘姓少年被杨玉所蛊惑,二人在外城租了一所民居,杨玉将自己知晓的宫中秘闻尽数告知与他,又训练他的言行举止。
如今的情形和历史上的情形大有不同,朱媺娖姐妹和朱慈炯都在京城里过的好好的,不像原本历史上只有一个独臂朱媺娖寄居在周家。
以至于原本顺治元年十二月就应该爆发的假太子案,一直拖到了顺治二年的二月。多了两个多月的训练,刘姓少年几乎以假乱真,就连朱慈炯激动之余都没辨别出来。
哪成想碰到了个直觉很强的朱媺娖,咬定朱慈烺是假的。
经过大兴大理科的审判,杨玉和假朱慈烺二人被判腰斩弃市。
中国慎杀之习惯由来已久,历朝历代皆有沿袭。
自唐太宗怒杀张蕴古后,便下令京中五复奏,地方三复奏。哪怕是皇帝要求立刻处斩,行刑人员也必须将犯人收监,待五复奏后,若皇帝依旧要杀,才会拉出去砍了。
哪怕是犯了十恶不赦的重罪,也不能立即执行,只是不需要五复奏,一复奏即可。
大明朝也在律法层面制订了三复奏五复奏制度,如今大清新立,沿袭明朝旧例,对于死刑同样需要三复奏五复奏。
地方大理科、处、司判处人犯死刑后,需层层上报复核,直到上报到通政院复核。到了通政院这里,其实就已经复核过三次了。
但是由于杨玉等假冒太子案发生在京师,需行五复奏制度,还有两次需要福临复核。不过此时福临年幼,复核权力在代善的内阁那里。
案件处理的很快,人是二月初十抓的,十三日通政院便上报到了代善那里。代善直接勾决,对于这种胆大包天的乱民,流放已经没有意义。
十四日通政院卿拜音图再次申请代善复核,得到的回复依旧是腰斩弃市。
十四日下午,杨玉和刘姓青年被拖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行刑。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挥动重斧将二人拦腰斩断。
围观的人纷纷叫好。“活该,国舅也是那么好假扮的?”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福临去了趟坤宁宫看望朱媺娖。“皇后不必忧心,国舅他二人吉人自有天相,你等兄弟姐妹肯定会团圆的。”
十五日,科举举行的日子,福临下了一道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其来告之人,亦给优赏。布告天下,咸使闻之。
假太子案发生在顺治元年的十二月。
十二月辛巳,有刘姓者自称明太子,内监杨玉引入故明嘉定侯周奎宅,奎以闻。故明宫人及东宫旧僚辨视皆不识。下法司勘问,杨玉及附会之内监常进节、指挥李时荫等十五人皆弃市。仍谕中外,有以故明太子来告者给赏,太子仍加恩养。
再回复书友的一个疑问,福临喜欢出猎,为什么登基这么久了没有出去狩猎过。
清史稿搜猎字,太宗本纪二出现了十二次,其中七次是皇太极外出狩猎的记载。世祖本纪一(亲政之前的事迹)只出现了两次,还都是多尔衮外出狩猎的记载。又搜清世祖实录,从登基到顺治二年二月,也没有出猎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