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拉我干什么呀?”张伯的女儿盯着苏晴,眼睛里有怨气。
苏晴一手放在张女士的肩膀,以表友善,“嘘嘘,张伯伯刚刚情绪低落,偷偷地哭了!”
“哭?”张女士还真没见过她爸爸怎么哭过,除了她妈妈去世的时候,“苏医生,你说他是不是感觉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所以就想哭,又想去这里想看看那里。”
苏晴拉张女士到会谈室,给她倒了一杯水,“张姐,我想与你聊一聊,刚才你提到的是有可能,重要是张伯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心愿……”
张女士静静地听着,毕竟是苏医生打电话让她过来,她正好也想看看她爸。
在交谈过程中,苏晴才悟到:其实,每个人成长中都有那么一些不愉快的回忆,是因为原生家庭的缺陷,比如偏心,或冷暴力,或爆脾气。
张女士有一个哥,比她大,从小不爱学习,总爱投机取巧,而张女士从小品学兼优,积极向上。
可是,张伯只让她哥上高中,期望他考大学,光耀门楣,而张女士只读了一个中职专就出来工作。
说到这,张女士的眼泪哗哗而下,苏晴静静地给她递纸巾,始终看着张女士,时不时作出点头等反应,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张女士与张伯的心结不仅于此,张女士读职中出来,为了让自己的学历学识提升,她参加了全国自学考试,考到了本科文凭。
从此就业就有了优势,她便到离江枫远的地方工作,离家越远越好,甚至逢年过节都不想回家。
在张女士的心里,家里有了明显的偏心,她的父母把阳光与爱都给了她的大哥,而她所感受的都是阴霾与无爱,似乎没有人管她,所以她更要拼搏,靠得都是自己。
张女士哭得更是伤心,到了她结婚的时候,父母又跳出来要管她的婚姻,想要她嫁一位江枫的本地人。
可她当然不会答应,逆着父母的意愿,父母不如意,不开心,似乎是她想看到的。
张女士还自我检讨为什么会有这么病态的心理,苏晴及时解释这就是最近比较火的话题:原生家庭给了我们什么。
许多人都喜欢用那句话: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听起来像戳到心骨,但每个人的家庭都不一样,“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从心理学上说,剖析原生家庭,并非为了指责父母,是可以自鉴自己,不要学自己父母不好的一面,不让自己的孩子再重自己的蹈,覆自己的辙,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苏晴予张女士开导,她似乎平息了许多,但她令人更不瞒的是她大哥因不学无术,没有寻到一份固定的工作,现在侄子都长大了,她大哥还好意思吃着张伯的退休金。
张伯病生病在床上,她大哥都不会带他到医院看,弄得压疮四起,还说父亲不是他一个人的。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由此,张伯与他女儿的心结不是一天两天,可谓源远流长。
苏晴也向张女士说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弟弟不学习,爱赌博,并欠下了巨债,虽然苏晴心里有恨,但她还是想拉她弟弟一把,毕竟是至亲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