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峰叠嶂,飘渺云际,若神来之笔。
《高山》之曲,听之高古旷达,温厚平和,音简意宽,气韵流畅而自然成势。
然此曲之节奏却不易成,故天虹先生在《高山》后记中说:
“故必要在停顿得宜处下功夫。又其贯气,要特别讲究,必要气韵流畅!”
《神奇秘谱》记述高山:
臞仙曰,高同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音,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人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
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许远在弹奏琴曲高山时,脑海中不由想起了一个场景。
伯牙在晋国当大夫时,有一次奉命,出使楚国,途中遇到倾盆暴雨,只得把船停泊在崖下岸边。
傍晚时分,雨过天晴。
伯牙立船头极目远眺,不觉神清气爽,闲闷之余便取琴弹奏起来。
此时,正值中秋佳节之际,皎洁的月光照在如镜般的江面上,再加上伯牙悠长动听的琴声,意境更加静谧深远。
正入神时,琴弦忽然断了一根,据说只有理解弹奏者心境的人在偷听琴声时琴弦才会断。
伯牙颇感奇怪,放眼望去,却见岸上有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扁担的钟子期。
伯牙简单问询了几句,闻钟子期出言不俗,便热情地请他到舟上听琴。
伯牙想试试钟子期是否真懂琴乐,就说:
“我心中所想都在琴声中,你能听出来吗?”
说完,便抬头远望高山,在刚健的琴音中表现出山的巍峨高大之状!
钟子期听后说:
“弹的太好了,先生琴声巍巍,意在高山啊!”
他心想,一个人古琴弹得好,曲高和寡的人,若是能遇得到一个听懂他琴音的知己,那便是最大的幸运!
过了一会。
许远在弹奏古琴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置身山巅,看云海翻涌,聚散无定的感觉。
他的琴声随之也变得壮阔起来,带着一丝雄浑。
过了一段时间。
许远所弹奏的琴声渐渐变得平和,给人一种历经千辛万苦登上山巅,放眼望去,自己走过那条崎岖坎坷的路也不过如此,心情闲适,云淡风轻的感觉。
渐渐的,琴声消弥。
高山这一首曲子从多个角度对高山做了描绘,整曲的过程就像是人登山的经历,从远往,近观、入山、仰望、跋涉、攀援、观景、直到登顶回望,其间层层曲折,艰辛、感受、风景等等。
人随乐曲观山,登山、玩山、味山、赞山、完成了一趟心灵的游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传统华夏人的心目中,巍峨的高山不仅是高大与崇高的象征,更代表了一种精神与道德的高度。
许远弹奏完了一首高山,感受着浩荡的山风,看周围草木,觉得一个人,一张琴,独坐山上,弦间观自心,携古琴与天地为友,当真是一种畅快意境!
他在山上静坐了一会,抱着琴起身,朝山下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