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完成后,蔡邕一直待在家中。
纷乱的京师,没有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
阳球担任卫尉后,蔡邕的叔父蔡质,已经被下放到下邳,担任下邳相。
这是蔡质为了远离朝堂风波,主动选择离开京师。
阳球担任司隶校尉时除掉了王甫,蔡质自然遭受了针对。
他前往地方任职,是最好的避难方式。
担任一州、一郡的长官,能够一言而决。
何苦在京师朝不保夕?
可时局变迁得过于恐怖,蔡邕都理解不了了。
王甫死,王甫死完阳球死。
阳球死,阳球死完刘合死。
后来宦官清理队伍,将程璜也干掉了。
蔡邕的政敌,一下子少了大半。
天底下竟有这样的好事,直接给蔡邕整不会了!
曹操前来拜访时,蔡邕心情才渐渐地舒展。
“现在朝堂的关系错综复杂,孟德不要随意走动才是。”蔡邕感慨道。
“大汉危如累卵,须以德高望重的元老坐镇。”
曹操道明了来意,开拓了蔡邕的思路。
“孟德的意思是,要迎回桥公?”
蔡邕越思索,越觉得此事可行。
“学生来此,正是为了和蔡师商议此事。”曹操肯定道。
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皇权,创立了以尚书台为核心的朝政结构,将“三公”架空了。
三公位极人臣、名望很高,实际上没什么权威,除非能够录尚书事。
正因为如此,三公的更迭非常频繁,成为了荣誉职务。
汉灵帝刘宏在位期间,更换太尉二十三人次,平均每任不足一年。
其中司徒十三人次,平均每任一年半左右。司空十八人次,平均每任一年多一点。
段颎下台以后,孟戫成为了太尉。不足一个月,就被刘宏罢免了。
“桥公要回朝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
蔡邕一直关注着朝局,三公的人选也已经有了模糊的人选。
不出意外的话,杨赐将成为司徒、袁逢升任司空。
袁隗退一步,应该是担任九卿。只剩下太尉的人选,还没有确定下来。
宦官正发力,推举太常张颢进位太尉,他是中常侍张奉的弟弟。
宦官们对太尉非常执着,非要占据不可。
“蔡师不必强求,只要向陛下提上一句即可。”
“以桥公的威望,肯定能够回来。”
曹操的看法,和蔡邕截然不同。
有些事反复强调,反而会让刘宏不满。
“此事,大有可为。”
蔡邕思忖片刻,同意执行曹操的方案。
“只要桥公能够返回朝堂,我们也就有了倚靠。”曹操含笑道。
“孟德不只是为了桥公考虑吧?”
蔡邕捕捉到了曹操的“野心”,觉得曹操行事,不会这么简单。
“学生想担任司隶校尉。”曹操掷地有金。
蔡邕愕然!
提到司隶校尉,就不得不提大汉的监察机构。
御史中丞是中央监察机构的长官,刺史是受御史中丞领导的地方监察官。
这时候的刺史,职权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和州牧相比,肯定是不如的。
州刺史只有监察权,州牧军政一把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