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忽然明白,太学策试很可能不简单。
波云诡谲的朝堂,将会掀起一股铺天盖地的浪潮。
蔡邕的政治敏感度比较低,但他从曹操凝重的神态中,窥探出了一二。
他这个学生,绝对不简单。
曹操摸索清楚了朝堂的运转规律,正一步步地验证、实施。
他的人生,磕磕绊绊。
经过这一次沉淀,必然一飞冲天,犹如大鹏。
“孟德什么时候返回鸿都门学?”
“老夫受诏作《圣皇篇》,现在已经完成了,需要送往鸿都门。”
蔡邕静极思动,决定去鸿都门学看看。
鸿都门也是皇室藏书所在。
“学生愿为蔡师引路。”曹操拱手施礼道。
“有劳孟德了。”
蔡邕和曹操乘坐牛车,辘辘而行。
一路上,他们探讨经学、典故,不亦乐乎。
每一句话,都美妙而严谨。
蔡邕和曹操展示出来的层次和魅力,深深地吸引了鸿都门学诸生。
他们只是聆听,都衍生出缭乱之感,谈话的节奏却恒定而平稳。
往往一句话,都能发人深省。
“曹操身边,是何人?”
“大儒蔡邕啊,你竟然不认识,怎么当的读书人?”
“竟然是他,难怪句句精妙。”
蔡邕和曹操的辩论,没有剑拔弩张。
渐快渐慢,都给人一种舒适的享受。
无可挑剔。
没有瑕疵。
他们像是在演绎经学教科书,以强大的掌控力,给出“标准答案”。
普通的学生,根本无法体会那种境界。
千人千面,读书何来标准?
以鸿都门学诸生对经学的理解,蔡邕和曹操就是标准。
蔡邕不经意间往外一瞥,看到了匠人用扫帚蘸石灰浆成字,修缮、装饰鸿都门。
“停车。”
蔡邕朗声一喝,信步来到匠人身边,欣赏着他的杰作。
“扫帚能否借老夫一用?”
蔡邕客气地和匠人交流,匠人受宠若惊,将扫帚递给蔡邕。
短暂地凝神后,蔡邕迅速地飞笔断白,写下“鸿都门”三个大字。
字迹像缺少墨水的枯笔写成的模样,别有一番风韵。
“这就是大儒的书法功底?真是非同凡响!”
“好字,这股气势浑然天成,妙不可言。”
忽然,人群中簇拥出一人,正是书法家梁鹄。
“好精妙的笔法,我怎么没有见过?”
他满脸愕然,恭敬地望向蔡邕。
“这是老夫入鸿都门,看到匠人笔迹所得。”蔡邕自豪道。
他越看越满意,笔画中有的似鸟头燕尾,又似鸟头凤尾。
横竖笔画,丝丝露白。
“先生真乃书法天人也。”梁鹄执礼道。
蔡邕哈哈大笑起来,非常有成就感。
曹操仔细一瞅,便认出了这是蔡邕独特的“飞白书”。
飞白书、柯亭笛、焦尾琴,都是蔡邕在历史长河上留下的璀璨传说。
没想到他竟有幸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