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师傅,究竟哪位才是师娘
大明王朝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也只不过录用了几百人。
比起大明数万官员,大多数还都是一些有着秀才或者是举人的功名,然后在当地历练几年,便有了现在的位置。
他们当中许多人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理地方。
自然也闹出了不少的乱字。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看到朱元璋一脸愤怒的样子,不由得眼前一亮。
这个奏折是李临渊递上来的,在他看来,既然向北漕运的效率低,一定是有当地的官员在此上下其手。
说不定李临渊查到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毕竟每一次李临渊所经手的案子都会人头滚滚。
想到这个地方,他不由得眼前一亮,不管怎么样,李临渊到底只是钦差大臣许多的事情依然没有办法去做。
到最后这件事情不还得落在自己这个锦衣卫指挥使的手里。
应天府乃天子脚下,很多的事情不好办,但是向北各地方上,谁敢不给自己这锦衣卫指挥使面子,说不定还能趁机多捞到一笔钱财。
然而这时朱元璋却将那奏折放在了所有奏折上面最显眼的地方,便没了任何的下文,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般。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心中极为疑惑。
“就这?没了?”
此时他顿时有一种见了鬼的表情。
开什么玩笑,自己还想着等朱元璋处理那些官员的时候,自己趁机发财呢?怎么以朱元璋的性格什么都没有做,这不由得让他心中好一阵的失落。
第二天朝堂之上。
朱元璋说起北方漕运以及前线粮食运输的问题。
朝中的文武大臣,不由得心中一阵咯噔。
这些人心中不免有些担心,难道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成?如今大明王朝可没有这么太平,经常会发生不少的事情。
尤其是这一次的钦差大臣还是李临渊,若是他真的发现了什么,估计以朱元璋的性格又要大举屠刀了。
毕竟各地的官员谁也不能保证都是清廉的。
于是朱元璋将李临渊的奏折递了下去,让他们传开,也将这件事情给说了出来。
朝堂上的官员听到这件事情,不由地皱了皱眉头。
不得不说,这件事情比起他们想象的还要麻烦。
如果只不过是一些地方的官员,那么换掉就行了。
可是这个问题关乎着他们的科举考试。
这可是他们朝堂上文官的根。
一时之间所有的官员都沉默了。
一般来说只要在科举中高中的人都会被下放到各地进行历练。
其中如果有能力出众的,便能从这些人当中脱颖而出。
而且通过历练可以很快地成长起来,这些人都是朝堂上的股肱之臣。
他们的政绩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调回京城。
但是这样在大多数的官员当中毕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大多数的官员在地方上并没有任何的建树。
甚至还是要经历许多的教训,才能够有所成长,一般来说,在很多时候都会将当地搞得乌烟瘴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