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的滕鹏,早已从潘将军手上接过金陵的军印,潘将军此时面色凝重,虽已交出军印但却十分留恋不舍得放开。
滕鹏现在着急要去抓人不想和他掰扯什么,直接一用力便把军营抽到手中。
“潘将军莫要怪在下,这是陛下的旨意,还请潘将军回府去吧!”
说吧,便带着自己的队伍顺利驻扎进军营,潘将军的两个副将,韩忠和白奇十分不甘心,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势力就被他人接手,纷纷想询问潘将军该怎么办?
“现在谁都不能轻举妄动,他们都是朝中派来审查这次舞弊之案的,你们若是动了,很有可能会被打成参与舞弊之人,届时为祸家族可就不妙。”
韩忠仍旧心有不甘:“可难道我们就这样拱手相让?”
当然不可能,潘将军眼神阴鸷的望向滕鹏离去的背影,心里已经在想:待此次事情结束后要如何收回兵权。
窦玉连同乌彭越以及金陵知府朱力夫,从头到尾的梳理整个事情的脉络,再加上滕鹏给力的到处抓人,终于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自魏晋以来到隋唐时,世家的权力便愈发强大。到唐朝末年,皇族岌岌可危,但世家却能毫发无损,这得益于他们超强的家族延续能力,而且当时世家的人员在唐朝当官的有很多,普通寒门子弟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
只可惜做的太过,惹怒了一个落榜的学子——黄巢。黄巢最后起兵造反,直接屠杀了绝大多数的世家,剩余的世家则流窜在外逃向各处,在异乡留下自己的血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举的兴起,世家贵族已经成了昨日黄花,没办法再做到如隋唐之时的盛大。
只是拥有过如此繁华的过去,就怎么会甘心与其余的寒门士族相提并论?
只是周朝开国皇帝本身就是寒门出身,并不喜欢大用世家,所以自周朝建国以来多提拔寒门出身的学子,世家贵族的子弟反倒用的极少。
所以哪怕这些世家子孙如何出色,能够坐上高位之人少之又少,他们自然是不甘心的。
于是他们便想到偷偷贿赂一些官员,将自家旁支的子弟送进去。
一开始的时候不敢明目张胆,所以每次科举只敢偷偷送入大约几个,但见朝廷并没有发现端倪,这些前唐遗留下来的世家们便开始放宽手段。
至于这次为什么会一下送入这么多人?一方面是他们自己家族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有的人眼红那些成功当官的人觉得自己本事不差,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当官作宰,却忽视了那些能被选中的人本身是有能力的,全顾自己到底几斤几两。
另一方面则是中间商眼中只有钱,看到钱就什么都不顾了,偷偷的扩大了私相授受的范围。
于是这次就出现这么一个情况,乌彭越觉得自己处理过科举流程熟悉又有所谓的高手坐镇,便放松了警惕。
世家打听好情报,先是收买了那些个高手,令他们放宽限制。而后在潘将军旗下选择一个家境贫寒手里缺钱的将领,令他偷偷的溜进府衙偷走试卷和答案,等到外面的人抄完之后就放回原处。
接着他们又找了此次乡试的执事官员中配合阅卷的外帘四所官,即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还有主要负责阅卷的内帘官以及其他官员。
他们中有的人本身就是从这些世家中出来的,或者被他们抓有把柄的,或者是手里银钱紧缺需要有银子补充的。总之恩威并施,最起码有将近一半的人被贿赂。
抄好的答案和试卷题目,会事先让那些要参加考试的学子死记硬背的背下,不会让他们像其他学生考试作弊那般做什么小抄,只有将答案印在脑子里才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
之后由受卷官,负责收取每场试卷,在卷面上盖有自己名字、头衔的戳记。每十卷为一封,送至弥封所,并在查收士子试卷后发给一个牌子,作为考生出场的凭证。
弥封官,负责考生试卷的糊名、编号、用印,然后送誊录所。
誊录官,负责组织奖弥封之考卷逐一用朱笔誊录,并在朱卷上戳印自己的姓名和头衔,然后连同士子之原卷送对读所;
对读官,负责将原卷(墨卷)与朱卷校对,以纠正誊写中出现的错误,核对无误后,送外收掌官。
收掌官,负责核对朱、墨卷无误,再将朱、墨卷分开,墨卷留存保管,朱卷分包分批送至内帘。
印卷官,无定额,负责试卷之印刷刊刻。(内容来源于网络)
他们中被收买的人,会故意把这些提前背好答案的学生卷子交给特定的内帘官,由他们来批改试卷,这样其他考官批改的就是其余正常考试学生的试卷,因为每个人都是只改自己手上的,不会轮流批改,所以没有人发现问题所在。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不过只是冒险一次让更多人中举,却因为一个年过40的考生的嫉妒就直接暴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