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六回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百济又遣使朝贡。隋炀帝杨广大喜,接见了百济使者,与其约定要夹击高句丽。还要打!这个面子丢两次了,再不捡起来,这面子就得稀碎呀!所以,到了大业十年的二月,隋炀帝杨广诏文武百官商讨再伐高句丽之事。
文武百官一看,皇帝这一次比前两次还严肃,说出来的话不容置疑、不容反对。说:“朕还想打高句丽!不把高句丽小丑打到臣服,朕决不罢休!卿等有什么看法吗,嗯?”
再看文武百官把脑袋往下一耷拉,这一次没有一个提反对意见的了。怎么?大家都明白呀。尽管杨玄感叛乱已经被平定,但是,你看看国内吧,群盗四起,到处都是强盗、到处都是反贼呀,大隋江山已乱了。你再征讨,那就得惹得天怒人怨呢。文武百官的心跟明镜一般,知道当务之急,那不是远征高句丽,而是安抚国内动乱了,得赶紧地把大隋江山给弄稳了,然后腾出手去再打高句丽。可是,一瞅皇帝对高句丽意在必取。再想一想,反对皇帝的下场是什么?原来有那些劝谏皇帝的臣子都干嘛去了?那些人都得了什么报应?所以,文武百官没有一句话说了,没有反对意见了。事到如今,只能任你杨广一意孤行,一错到底了。哎呀……看来呀,大隋江山要完呢!既然你姓杨的都不在乎,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杨广还真就等了群臣几天,看看有没有人反对呀?哎,发现这一次异常的顺利,好!于是,杨广就下了一道诏书。这一道诏书啊,哎哟,写得这个奇怪劲儿就甭提了!写什么呢?诏书说:“竭力王役,致身戎事,咸由徇义,莫匪勤诚。委命草泽,弃骸原野,兴言念之,每怀愍恻。往年出车问罪,将庙辽滨,庙算胜略,具有进止。而谅惛凶,罔识成败,高颎愎很,本无智谋,临三军犹儿戏,视人命如草芥,不遵成规,坐贻挠退,遂令死亡者众,不及埋藏。今宜遣使人分道收葬,设祭于辽西郡,立道场一所。恩加泉壤,庶弭穷魂之冤,泽及枯骨,用弘仁者之惠。”就下了这么一道奇奇怪怪的诏书。在诏书当中,这杨广装出了一副悲悯的神态呀,对那些“竭力王役”而“委命草泽、弃骸原野”的阵亡将士表示深切哀悼。还要派人去给你们收葬骸骨,再给你们建立道场、设立祭坛超度你们、吊祭你们。那吊祭死者无非是为了激励后来人嘛,这也是古往今来最通常的办法。一般打仗,比如之前打败了,这一次祭奠亡灵以激励军心。那刘备征吴不也这样吗?所以,这个无可厚非。但是,杨广人家不检讨自己两次御驾亲征的失算。他也不合计合计,正是因为自己“视人命如草芥,不遵成规,坐贻挠退”,“遂令死亡者众,不及埋藏”。这句话说的就是他!就是他自己的瞎指挥,造成了百万兵民的灾祸,他不琢磨这个。反倒是,把这过错呀,他不知道往哪儿推了,他直接地推到他爹那里了,推到了开皇十八年,也就是公元598年,那时候的汉王杨谅和高颎身上了,说这俩人不行。因为高颎的刚愎自用和汉王杨谅的昏庸,导致了我征讨高句丽的失败!天地良心!你两次打高句丽可都是在你的大业年间呢,关人家什么事儿啊?哎,他把这帽子扣人脑袋上呢。其实不是高颎愎狠,不是杨谅惛凶,恰恰是杨广自己又愎狠又惛凶,不识成败呀!没想到杨广这个时候居然说这番话。所以,杨广现在那真像是一位输红了眼的赌徒——我就得赌下去!怎么也得赌下去!我得翻本儿!您看吧,赌徒要到了这个地步,往往不赌到输个精光光,是不会收场的。杨广是死要面子,诿过于人。你说你找高颎、杨谅做替罪羊也成,毕竟一个是你的臣子,一个是你的兄弟。哎,没想到,这还不够,他居然把这个屎盔子往自己父亲杨坚脑袋上扣——都怨你!所以,提起这段历史,清代的有位史学家叫王鸣盛,他在其《十七史商榷》中就评价了,说这隋炀帝“大业十年诏收葬征辽死亡者,而远引汉王谅、高颎开皇十八年征辽败退事,以大业八年之败为讳,欲驾罪于父也。”就说隋炀帝杨广居然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他爹杨坚了。可以说,这王鸣盛一针见血,非常正确呀。
下诏完毕之后,也就是过了三天,隋炀帝又正式下诏,第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而且这份诏书,隋炀帝写了个理由,冠冕堂皇啊。他说:“黄帝五十二战,成汤二十七征,方乃德施诸侯,令行天下。卢芳小盗,汉祖尚且亲戎,隗嚣余尽,光武犹自登陇,岂不欲除暴止戈,劳而后逸者哉。”您看,想当年黄帝打那白帝蚩尤,打了五十二次,五十二战才最终打败蚩尤。成汤二十七征打败的夏桀。当然,有人说了,说高句丽是小丑,不值当地让寡人御驾亲征。不!朕认为不是这样。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帝王,大家可以看看,都是如此!像卢芳那一个小小的人物,汉高祖那不也是御驾亲征了吗?东汉初年的那隗嚣都已经被灭了,还有一些余烬,光武帝不还是御驾去征伐了吗?这就是啊,我这一辈儿上给这事儿全清除了,我的子孙后代就会安逸啦。那意思,我就是黄帝、我就商汤、我就是汉高祖、就是光武帝!我跟他们一模一样,都是贤王、圣王,都是为了除暴止戈,为了黎民苍生啊!等于隋炀帝给自己御驾亲征寻找历史根基呀。紧跟着,“吧啦吧啦”又说了很多振振有词、慷慨激昂的话,反正是激励大家要把这高句丽给打喽,煽动兵民主动上前线——反正送死吧!总而言之,发了这道诏书之后,又集合隋朝百万大军再次攻向了辽东。
简短截说吧,怎么?因为前两次咱大体都说了。这第三次征讨高句丽跟前两次一样啊。有一句诗为证:“征人四远赴如流,舳舻相次千余里”呀。役夫就是那些做苦工的民工“往返在道常数十万”,就是在这道上运粮啊、运器械呀、运马匹的就得十来万,生活困苦,医疗条件又低。结果,死者臭秽盈路,逃逸者不计其数啊。很多百姓都看明白了,跟着这个皇帝非死不可呀。有的偷偷地就跑了。还有一些老百姓一看,我要是被抓着当兵怎么办呢?干脆,与其当兵,不如当罪犯呢。怎么当罪犯呢?把我家牛宰了!宰了牛,告诉当官的:“我杀牛了!”说:“杀牛罪犯?”当然了,牛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犁地全靠牛啊。当时法律明文规定不许随意杀牛。你把牛宰了,在当时就是犯罪。官府一听:“那你犯罪了!”“行啊,把我关进大牢吧!”于是就把这位关进大牢了。“嘿!”高兴了!怎么?“我免除兵役呢!”您看,想什么辙都有。
也就是下达诏书二十天后,隋炀帝杨广又御驾来到涿郡。
罗艺一看,得!这瘟神又来了。罗艺还得做接待呀。所幸隋炀帝这一次没在涿郡待多久,在这里住了有三天吧,又启程了。二十五日就来到了北平郡卢龙县的临渝宫。卢龙县就在现在的河北抚宁县。
隋炀帝杨广到了这里,就在旷野设坛祭祀黄帝。隋炀帝杨广也会做戏,顶盔贯甲一身戎装亲自主祭。“把抓到的逃亡的士兵给我斩首!”干吗?用人血涂到鼓上,以示警诫!但是,没用,该跑还是跑——前两次打成那奶奶样,这一次指不定得败多惨呢,快走吧!到辽东就是找死啊!所以呢,士卒征人,您看,几乎“哗哗”地往后逃亡,那几乎是擦肩而过,人流汹涌啊。即便是杨广杀人,用人血涂吓唬他们,也吓不着,兵民从役者仍然逃亡不绝呀。您说这仗怎么打呀?
到了四月二十七日,隋炀帝的车驾来到了北平郡城。这个北平郡可不是咱们现在的北京。北京是当时的涿郡,这时的北平郡城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卢龙县。这个时候,民变叛乱此起彼伏,各地变乱的消息是不断传来呀。隋炀帝一边发诏书命令各地官员进行征讨镇压;一面,继续往前行军。怎么?隋炀帝现在想开了,咬咬牙——我这一次非得把这高句丽打了不可!打了之后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我反过手来再解决你们!既然这弓已上弦了,就不能不发了!“给我走!给我走……”但是,士卒逃亡不断,行军速度很慢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