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彩礼’这方面,是全民公认的敏感问题啊。
……的确。
这个问题已经大到了,高层都看不下去了。
前几年,上面都连续出台文件,关于限制各地方彩礼的问题。
但是,收效甚微。
甚至,每隔一段时间。
关于‘彩礼’的问题,都能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引发激烈的讨论。
简直就跟中医似的。
信奉的人,无比信奉。
不信的人,却又恨不得踩到底。
而即使是高水平、高认知的人。
在面对这样的分歧时,仍然会吵得不可开交。
彩礼,也是如此。
本质上,彩礼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博弈。
是传统观念,与现代化观念的博弈。
是男女感情,与物质利益的博弈。
是彼此价值,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上的博弈。
掺杂了太多的因素。
比如一些富裕地区,如江浙沪一带,普遍没什么彩礼。
他们结婚讲究门当户对,一起并家。
‘并家’就是两家的资产,全部挤兑到一块,都属于小家庭的。
这样,谁也就不吃亏了。
但是,这源于双方都处于富裕阶段,且都是独生子,且家庭资产大差不差。
这样就太少见了。
而在北方,尤其是河楠、山栋、广栖、江栖一类,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彩礼’问题就尤为严重。
动辄都是十万起步的彩礼。
乃至十八万,二十八万,三十万。
这其中,还要另加三金、婚礼、酒席钱。
几乎都是男方出的。
折合起来,结一次婚,花费的成本巨大。
几乎掏空了家底。
那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是因为观念不一样吗?
显然,不是的。
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
因为贫穷,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投入的钱财占据收入比例太大。
从上学,吃饭,穿衣,到大学……
一个孩子,怎么也得花个几十万。
那么,一旦出嫁,成为了别人家的媳妇。
如果一分没回来,岂不是打水漂了?
所以,需要男方出一笔钱,作为感谢女方父母,这么多年的培养。
视为一个利益化的回馈。
在古代,一旦这笔钱出了,那么女方是不能再回娘家了。
因为古代的传统陋习里,出了彩礼不回来,就等于买卖女儿。
买到了家里,是要当牛做马,任劳任怨。
现代化教育语境里,一些地区和人们,仍然保留着‘彩礼不回’的习俗:但是后面‘当牛做马、‘任劳任怨’的习俗,却废除了。
当然,也有在这个习俗上,衍生出新的规矩的。
比如男方出彩礼,女方出嫁妆,视为对新婚家庭的祝福和支持。
毕竟新婚燕尔的,还都年轻,没什么经济基础。
双方父母又都是已过中年,有点积蓄是正常的。
拿出钱来,支持小家庭。
而等双方父母老了,小家庭再养育两个老家庭。
如此,正好。
但是,这种形式虽有,却不普遍。
只在一些零碎的、较为富裕的家庭里,出现过。
而对于大多数,挣扎在生存线左右的家庭来说。
女方能把彩礼全部还回去,一分不要,就已经是众人点赞了。
而且,因为女方家里,大多数还会有个弟弟或者哥哥。
若弟弟或哥哥有点出息,则无妨。
就怕许多小地方里,弟弟或哥哥没啥出息,还略微败家。
买不起房子,娶不到媳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