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廷议”结束后。
一干人开始忙活起来。
大司徒和大司空在王恽等人的参谋下,增加了五十项罪名条例。
天下凡有触犯者,均发配西海郡。
一时之间,民怨沸腾。
与之相对的是,风俗使者一封封奏疏飞上太皇太后案头。
上疏中奏报内容大都是:
“大汉各郡县,物产丰沛,价格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官府没有诉讼案件,监狱里没有犯人,城市里没有盗贼,乡野没有饥民。
男女异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大汉出现这样的太平盛世,
全都是有赖于太皇太后的仁德和大司马的勤勉。”
至于小皇帝,则是半字都没提。
有民间如此盛誉。
大朝会上大司徒司直陈崇奏请,取古贤阿衡和太宰各一字。
请求加封大司马为“衡宰”,加封地黄邮聚及新野等地。
喜事连连的太皇太后自然一口应承下来,王莽倒是力辞。
“陛下,最近王莽气势渐盛。
刚刚大朝会上,您不该不再发话。”
退朝回殿的路上,全三悻悻道。
“且让他蹦跶去,看他猖狂到几时,哈哈。”
刘箕畅快一笑。
“不过王莽倒还识趣,不敢一口应了。”全三不知道皇帝笑什么,也跟着呵呵干笑了几声。
“一口应承下来,就不是他王莽了。
估计下次朝会人家也就勉强应了。
说不定还会玩出点其他花样。”
“那陛下就看着他受封?”
刘箕冷下脸瞪了一眼全三道:“朕自有分寸。内侍官不准议政是朕多次说过的。
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
“喏,奴婢再也不敢了。”全三心里一激灵连忙应道。
别看小皇帝平时笑呵呵的,一瞪起人来,那眼神真是..
刘箕猜的没错。
王莽一系大朝会后,开始了更大的动作。
京兆及附近郡县的官员平民开始云集长安,纷纷上书替大司马请愿。
除封号、封地外还请加赐大司马“九锡”之礼。
蜀郡有个叫路建的村民,因院子围墙和邻里起了纠纷。
路建送了诉状,准备到县里诉讼。
结果听说现在去打官司的,无论原告被告都会被判去西海郡。
吓的还没开堂就撤了诉。
蜀郡太守没有什么事情奏报,就把此事写进了奏疏。
本是胡乱充数的一本奏疏。
太保王舜看到了如获至宝。
说是蜀郡路建等人受大司马感召,很惭愧和邻里纠纷的行为。
准备打的官司都撤了诉。
现在刘箕的密谍司,不仅只靠些盯梢的少年。
在充足金钱的诱惑下,大量基层官吏都直接或间接的打上了密谍司的烙印。
王莽一系的所作所为,自然逃不过刘箕的眼线。
刘箕对此是毫无反应,每日除了读书就是去上林苑骑马练军。
偶尔到城中密见保万县的人。
小皇帝身体越发强健。
五百少年军也渐渐弓马娴熟,行止间带上了精锐战军才有的气息。
看着皇帝毫无反应,黄德和全三急的不轻。
再任由王莽折腾下去,朝堂基本上要被他掏空了。
但是有皇帝颁布的内侍官不可议政的条令。
两人是干着急不敢过问。
有时候黄德遇到来奏事的宋弘,旁敲侧击地暗示他规劝一下小皇帝。
宋弘只是笑笑,也不接茬。
真真是皇帝不急,把两个太监急的要死。
当然急的也不仅是黄德、全三两个。
……
……
秋风萧瑟,随着夏的脚步越走越远。
长安城一天天凉了起来。
连绵的细雨中,夕阳西沉。
一座不起眼的小院紧闭着大门。
院内后厅一灯如豆。
两个正在交谈的男人身影,影影绰绰的随着灯光映到窗格上。
王宇趁着还未宵禁,急匆匆赶到舅兄吕宽的家中。
“吕兄,卫太后的回书拿到了?”
“终于拿到了。卫太后之前数封投书如泥牛入海,本也打消了进京的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