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他将来生好几个儿子,嫡子才有机会随他出任地方,就近见习事务,为将来入仕做准备。
嫡长子有继承权,起点也高,入仕的时间通常会晚一些,见习的时间更充裕。
说完了正事,解除了心疾,曹芳又调侃钟会说,你也抓点紧,连刘豹那七十岁的老翁都播种成功了,你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
钟会很尴尬。
这件事已经成了他的心病,不仅他着急,他的母亲更着急。
如果只是呼延药一人也就罢了,偏偏他身边还有一个妾。耕耘了这么久,两人的肚皮都没有动静,连他自己都有些心虚了。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之前服散留下的隐疾还没有完全消除。
——
次日,曹芳召集王昶等人,公布了捷报。
一时间,群臣喜形于色,就连王昶都抑制不住心中喜悦,抚着胡须,笑容满面。
大战结束了,天子要离开了,太原人再也不用这么紧张了。
当然,这一战最大的意义还是证明了天子的英武和远见。
亲政两年,第一个半年练兵,接下来一年半接连取得三次大捷,而且都是实力取胜,无可争议的大捷,足以证明天子当初重整禁军的决定是对的,甚至是超出所有人预期的。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吴蜀何足道哉?
让王昶高兴的还在后面。
曹芳表示,虽然曹羲、邓艾重创鲜卑人,取得大捷,但鲜卑人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拓跋沙漠汗没有请降,而是返回弹汗山,说明还没有真正臣服。
所以,未来的重心还应该在北方,而不是南方。
诸葛亮、孙权都已经死了,西蜀、东吴后继无人,仅能自保而已,不可能再有进攻的力量。因此,南方的防务由三征负责,朝廷的重心会在北方,而且是以防御为主。
接下来的几年不是武力征伐,而是修文养德,让百姓喘一口气,为最后平定吴蜀积攒力量。
目前暂定规划是五年。
五年如果不够,那就再延五年。
如果预定的方案能得到贯彻,十年之后,中原已经恢复元气。若吴蜀识时务,主动称臣,自然再好不过。如果吴蜀不识时务,那也没关系,直接推平他们就是了。
这十年时间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但军事准备却不会放松。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按禁军整编的模式,推进各都督区军队的整编、训练,将老弱淘汰掉,留下青壮,并逐渐取消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的士家制,恢复汉朝的兵役制。
二是投入人力、物力,开发更多的先进武器和装备,提升战斗力。
诸多事实证明,技术可以极大提升战斗力,比简单的增加兵力更有效。
更重要的是,人才多是大魏特有的优势,吴蜀也好,鲜卑也罢,想学也学不来。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常胜之道。
王昶对此大加赞赏,主动请缨,愿意以太尉的身份推进兵制改革。
改革不仅会挨骂,还会有风险。这样的事当然不能由天子亲自负责,他身为太尉,责无旁贷。
曹芳很满意。
改革有风险,而且肯定会挨骂。这样的事,不方便由他这个天子直接出面,王昶愿意承担责任,再好不过。
他本来也是这么计划的。
王昶一直想要发挥余热的机会,证明自己。现在,他可以给他这个机会了。
成功了,是他英明,王昶跟着有功,晋阳王氏的富贵荣华可保,王昶本人的身后名也不用担心。
不成功,责任是王昶的,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杀了王昶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