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放慢了喝粥的速度,示意张云英打开书信。
他知道谯周,也知道谯周写过《仇国论》,但那是姜维多次北伐,搞得民怨沸腾的时候。现在费祎遇刺,姜维只是有嫌疑,并未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谯周这篇《天命论》能有几分作用?
张云英打开书信,取出文章,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她认识字,但也仅限于认识而已,读得结结巴巴。
不过这也有好处,曹芳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其中的深义。
他知道《仇国论》,却记不得具体内容,所以也不清楚眼前这篇的《天命论》和历史上那篇名文有什么区别。
仅从文章内容而论,却着实有点东西。
或者说,有可能动摇蜀汉政权的合法性。
文章依然是文人惯用的套路,虚拟了两个名士,分属敌对之国,互相辩论,都说己国拥有天命,对方是逆天而行。
然后一方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说你们是秉承天命,为何久战无功,民心不附。东出死先主,北出死大臣。箪食壶浆未曾一见,内讧却此起彼伏,甚至出现了大臣买凶行刺执政的事,妥妥的亡国之相。
你的天命在哪儿呢?
看起来老天并不想帮你们啊。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几句说的是刘备东征和诸葛亮北伐,以及最近费祎遇刺的三件事。
这三件事不连起来看,倒也没什么,可是联系在一起,却隐隐透出一个结论。
你们不仅没有天命,反而是逆天行事,但凡举兵,必有大丧。
不是君死,就是臣亡。
这就是逆天行事要付出的代价。
这已经不仅仅是辩论,甚至有诅咒的意思在其中。
听到这里的时候,曹芳有些意外。
谯周对蜀汉政权的敌意比他想象的要重,似乎不需要等到姜维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看到蜀汉灭亡了。
这是他的真实想法,还是张邈从中诱导的结果?
曹芳之前曾和钟会商量,想让钟会捉刀,写几篇文章,乱蜀汉心志,但钟会一直没顾得上。
现在不用钟会捉刀,谯周也写出来了。
莫非是大势如此,不为个人意志转移?有没有他推波助澜,结果都差不多。
曹芳个人对这些政治隐喻不是很在行,没有十足的把握,决定找个人来参考映证一下,以免因个人视角出现严重偏差。
他让人去叫张华来。
一会儿功夫,外面有人请见,不是曹芳要的张华,而是卫瓘。
卫瓘说,张华身体有些不太舒服,下了值就回去休息了,连羊肉粥都没吃。
曹芳也没多说什么,将谯周的《天命论》交给卫瓘看。
卫瓘和张华一样是中书郎,年纪略长一些,正当而立之年。在朝多年,阅历比张华要丰富得多,分析一篇文章自然不在话下。
卫瓘很快看完了文章,双手奉还。
“如何?”曹芳喝完粥,抹了抹嘴。
“蜀中士子不满刘备君臣父子,本不是秘密。”卫瓘不紧不慢地说道:“但谯周写这样的文章,公然反战,说明费祎遇刺的确影响不小,蜀中民心士气所剩无几。”
“费祎遇刺的影响有这么大?”
“事不过三。刘备、诸葛亮先后丧命,前后不过十年,对蜀中士气打击极大。若非蒋琬持重,而我大魏又无力追击,只怕十多年前就能平蜀。”
卫瓘说话的声音不大,速度也不快,慢条斯理,但字字清晰入耳。
“刘备死于兵败,诸葛死于劳累,尚情有可原。此次费祎出兵,策应孙权,未交兵而遇刺,只能说是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蜀中凡出兵必有大丧,非天意而何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