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盯着朱高煦语气严肃的问道:“甘武与太子也走的很近?”
朱高煦假装很吃惊的样子:“父皇,柱国公与太子关系密切,这可都是满朝皆知的是啊!要不然,当年柱国公为什么会那么卖力的支持大哥。”
朱高煦拿捏住朱棣疑心的心理,使朱棣成功对甘武起了疑心。
朱高煦趁热打铁道:“现在大哥的话在朝廷之中威望甚高,大哥监国期间,内阁的意见与大哥总是不谋而合,办事效率极高。”
朱棣听完,心中油然升起一丝来自太子的危机感,这可能也是朱棣造反成功后留下的后遗症吧!如果满朝文武都是太子的人,那自己这个皇上岂不成了虚设。
朱高煦在一旁仔细留意着朱棣的表情变化,当他看见朱棣脸上的怒意时,心中暗暗窃喜,因为自己的话已经成功让父皇对太子起了疑心。
朱棣叫来黄俨摆驾太子府。
还在闭门思过的朱高炽,还不知道一个从天而降的灾难即将来临。
听闻皇上驾到,朱高炽带着王妃以及长子朱瞻基赶忙跑来迎接,生怕跑慢了又惹朱棣生气。朱高炽行动缓慢,等下人们抬着他出来时,朱棣已经进到中门了。
朱棣看到朱高炽那一身肥肉,坐在小轿上气喘吁吁的样子,心中更是一阵失望,心中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
“瞧你这要死不活的样子,哪有一点太子的样子。”朱棣怒斥道。
朱高炽和王妃跪在地上,连呼吸都不敢呼,任由朱棣在一旁怒骂。
小小朱瞻基不知皇爷爷今日为何发如此大火,他抬起头,小心翼翼的问道:“皇爷爷今日为何发如此大火,是瞻基做错什么了吗?”
朱棣看了看这个自己平时最为喜爱的皇孙,此刻他的脸上却没有了平时慈祥的模样。
朱棣没有理会小瞻基,转而看向朱高炽道:“跟我进来。”
“是”
朱高炽战战兢兢的从地上爬起来,跟着朱棣进了殿内。
大殿内,朱棣开口问道:“你想做皇帝吗?”
“啊!”朱高炽震惊的啊了一声,不知如何回答,只得低着头陷入沉默之中。
“朝中大臣哪些是太子党?”
“朕北巡时,他们可有劝你临朝继位?”
……
一连串的问题将朱高炽问懵了,他不知道是谁要如此诬陷自己。虽然自己想做皇帝,可自己可从未想过弑君篡位。
朱高炽跪倒在地上痛哭道:“父皇,儿臣冤枉,儿臣从未想过这些大逆不道的事,定是有人诬陷儿臣,请父皇明察。”
朱棣见朱高炽如此嘴硬,气愤的便要离开。朱高炽赶紧抱着朱棣的大腿不停解释道:“父皇,儿臣真是冤枉的,父皇,你相信我。”
朱棣一脚踹开朱高炽:“你这个太子到头了。”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果然,三日后,永乐八年十月初九。
朱棣突然决定废太子朱高炽,将太子一家囚禁于玄武门,由锦衣卫负责看守。
朱棣突如其来的决定,让朝中所有大臣为之一震,满朝大臣都跪在奉天殿外为太子说情。
可大臣们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帮到太子,反而使朱棣更加坚信,太子党对皇位早有预谋。
为了扞卫自己的地位与威信,朱棣下令将那些求情最卖力的人通通下狱。
这些人里有内阁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黄淮,六部有夏元吉、蹇义、赵羾;都察院有刘翥,大理寺有沈谷嘉等等。
顿时朝廷之上又掀起一股大狱。
数日之后,此风向京城之外席卷而去,那些为太子说情的上至二品封疆大吏,下至九品芝麻小官,以及那些高官的门生故吏,通通被下狱。
锦衣卫的诏狱里一时间人满为患,甚至比起当年蓝玉案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方上的监牢也好不到哪去,有些地方竟出现了知府大人与江洋大盗同处一监室的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