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引导大明帝国走上工业革命的道路,钢铁煤炭产业就是绕不开的一道坎,必须要跨过去。
然而赵鸿义前世只是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虽说是个理科生,然而他对煤铁产业的认知只局限于高中课本上的那点粗浅的知识,知道大概的原理,但并不清楚具体的技术。
所以两家手上掌握的铁矿资源、煤矿资源、人才资源还有技术储备都是令赵鸿义垂涎三尺的存在,可以让他少走许多弯路,节省不少时间。
当然在目前来说,蓝家手上的钢铁、煤炭产业的规模究竟如何,赵鸿义并不十分清楚,还需要进一步了解。
不过即便规模不大也无需担心,因为工业发展的特点就是,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就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
如果有了蓝家的帮助,再造一家钢铁厂也不是什么难事。
赵鸿义现在已经倾向于同意他们两家入股报社了。
如果以同意蓝、常两家入股报社为条件,要求蓝家帮助自己新建一家钢铁厂,蓝家会不会同意?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给自己培养了一个未来的竞争对手,这对蓝家原有的产业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未必会同意。
如果换一个思路呢?既然蓝家想入股报社,总要拿出点有诚意的东西。
仿照与严家合作建立南京酒坊的先例,我要求与蓝家合资新建一座钢铁厂应该不过分吧?大家共同持股,利益均沾,蓝家应该没有理由不同意。
于是赵鸿义故意饶有兴趣地问道:“小弟听闻冶铁这一行十分赚钱,从事者无不获利颇丰,不知是真是假?”
蓝海昌和常文良对视了一眼,眼中顿时露出些许喜色来。
他斟酌着说道:“若说这冶铁生意不赚钱,贤弟肯定是不信的。其实各行各业都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也时常有人关张倒闭,冶铁也是一样。”
“哦?愿闻其详。”赵鸿义道。
蓝海昌掰着指头讲解道:“冶铁这个行业,首先便是要有优良的矿坑,无论铁矿、煤矿都要尽量找最好的。有了好矿,事情便成了一半。若是矿不好,炼出来的铁不纯,杂质多,便卖不上价钱。”
“其次便是工匠要找有经验的,这里面的匠头尤其重要。如何选矿、何时生火、何时下料、火候如何判断、何时出料,每一道工序都要由匠头来把控。若能请到一个有经验的匠头,这事情又成了另外一半。”
“再次便是器具。孔圣人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工匠,没有趁手的器具也不行。”
“以上三个方面,若都能做好,盈利的确丰厚。但若是有哪一方面做得不够好,那也是有可能亏本的。”